中美貿易戰將持續 台商需把握產業轉型「最後機會」

麥浩禮 2018年11月05日 10:02:00
國立臺北大學3日舉辦「美中貿易爭端政治經濟論壇」研討會,邀請多位政商學界人士出席。(麥浩禮攝)

國立臺北大學3日舉辦「美中貿易爭端政治經濟論壇」研討會,邀請多位政商學界人士出席。(麥浩禮攝)

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美方逐步開徵關稅的舉措對中國經濟影響逐步浮現,但對台的施壓未有停步,近日更傳出因中國施壓,令澳洲放棄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台灣站在兩大強國之間,該如何應對?

 

多位政商學界人士3日在一場討論中美貿易戰的論壇中表示,預料這場中美貿易戰仍將持續,台商面對這場兩國大戰,不能依靠任何一方,應及時進行產業轉型,走出一條台灣路。

 

美國霸權受到挑戰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學院3日舉辦「美中貿易爭端政治經濟論壇」,以產業及政治、政策面向分析當前爭端。

 

台灣經濟學院院長林建甫認為,美國要的是公平自由貿易,然而川普上任後認為,美國沒有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且看到中西部,特別是白人失去了就業機會。當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時,顯然美國的霸權地位將遭受挑戰,美方認為,中國亦沒有嚴格遵守「智慧財產權」,且自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得到的好處實在太多,故美方需要作出行動,對中國「開刀」

 

總統府國家安全委員會前副秘書長劉大年指出,川普認為全球化雖然創造財富,但沒有美國創造就業,這些財富均掌握在跨國企業中,而且累積財富均在海外,對美國經濟毫無幫助。需要完全消除「不公平」的貿易行為,而這套論調得到美國中西部低收入低學歷的人士所支持,故在上任後,川普對中實施25000億美元的關稅政策。

 


劉大年認為,全球化雖然創造財富,但沒有美國創造就業,這些財富均掌握在跨國或業中,川普意圖消除不公平貿易。(臺北大學攝)

 

中美從合作變成對抗

 

曾參與南海仲裁案的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前司長申佩璜表示,美中關係在近年從合作為主軸變成對抗作為為主軸,在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時代,中國大陸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軍事力量又在增長,中國當局目前放棄了鄧小平韜光養誨政策,美國需維護第二次大戰以後建立的政經環境及安全結構,包括加強對友邦軍售。

 

歐巴馬當年是採取反包圍政策,與多國進行雙邊多邊貿易關係,但事後當自由貿易狀態參入政府干預而不利於美國時,美國轉至提出公平貿易。而且主張重新談判不同的協定,改成對美國有利的協定,因為保護美國利益才是最高的代價。」他說。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唐欣偉表示,中國己經成為繼蘇聯及日本後成為「第二強權」,中國改革開放時,當時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投放在軍事比例很少,美國未有將中國放在眼內。

 

但世事變遷,隨著中國近年提倡「中國製造2025」,中國軍力又愈見提昇,而中國言論自由近年愈來愈緊縮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開始注意到中國威脅,並以圍堵及新冷戰模式反擊中國,「《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便是好例子,若跟中國做生意,美國便拒絕跟加墨做生意。這已超出當年單純以貿易及貨幣政策對抗日本的作法。」

 

 

台商:不希望台灣成「黃昏故鄉」

 

不少台商在中國設廠投資,更成功出打國際,但這場貿易戰恐禍及池魚。劉大年坦言貿易戰對台商的衝擊十分巨大,「根據輸出到美國前100大中國企業中,台灣的企業便佔36家」很多在中國代工生產的台企,關稅政策嚴重影響他們的營運。

 

負責興建多個主題樂園包括環球影城、香港迪士尼、奇美博物館等樂園設施的豪門國際開發股份董事長簡廷在表示,台商面對美中貿易戰的情況,必然對美國的舉措感到恐慌,台企需計劃不同的策略,刺激內部轉型,進行跨產業結合,並共享事業,改變你產品特質,也是台企一次重生的機會,只要產品附加價值高,便無懼關稅威脅

 

簡廷在又指出,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揭示出中國除了發展內需外,更想開拓獨立於美國的路線。台商要抓住商機,目前談撤離大陸是不切實際,希望台灣找回亞洲四小龍時代經濟地位與尊嚴,不希望台灣淪為「黃昏的故鄉」。

 

臺北大學公行政系教授羅至美則指出,台企可以藉著貿易戰中遇上的窘境,重生給予改革的刺激,「1997年發生金融風暴,台灣錯過了產業轉型機會,而南韓則開始轉型,最後南韓出現三星等國際產業;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台灣又再一次錯失產業轉型機會,而這場貿易戰,或許是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達成前,最後一次台灣轉型的機會,我們不能再錯過最後一次機會了。」

 

不過台北外匯發展基金會諮詢委員柯仕偉認為,中國在從「胡溫」年代經濟急起直追,到習近平上台提倡「一帶一路」,確立「2025中國製造」等明確的目標,但其間出現很多泡沫,變成壓力趕不上變化,除了美國外,歐盟國家也對中國堀起感到擔憂。

 

柯仕偉認為,台灣往往過度從政治角度,「以中美台、或太台灣化」來看待貿易戰,建議應以輕鬆態度看待,政府及產業應該能順水推舟讓自己能向前走

 



多位產、官、學代表出席研討會。(臺北大學攝)

 

沈呂巡:擔心台灣成下個北韓

 

我國前駐英美大使,北美司前司長沈呂巡認為,現時台灣雖然跟美國關係看似很好,美方亦簽訂了《台灣旅行法》等法案,但實際是華而不實,日本首都近日安倍晉三訪中,中日關係正在降溫,台灣亦不應期待日本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台灣發聲,以往台灣跟中國關係轉好的時候,可能有助於台灣加入國際上活動,若然台灣持續未能與其他國家簽訂重要協議,擔心台灣成為「下一個北韓」。

 

台灣夾在兩大國之間,怎樣在兩國中取得平衡,當然理念與安全要站在美國,但台灣要好好玩這場『牌局』,兩岸關係下,中國顯然是台灣最大威脅,但同時亦是台灣獲取最大機會的地方」。

 

臺北大學法學院國際法中心主任王震宇表示,現時的關稅戰及貿易戰,是一種心理戰及政治戰,在美國的保護主義之下,檢視過去歷史,美國都不是值得信賴夥伴。台灣面對大環境需要作產業調整,法律要盤點,達成一些貿易共識。

 

台灣在中美貿易戰下是很好的喘息的機會,不要等到局勢一變,那個時候才在討論自由貿易,結果到那時台灣什麼也沒有」。

 

貿易戰將繼續

 

對於中美貿易戰會否持續,劉大年再次強調,美國對中國真正在意的並非貿易逆差,而是而是在意技術流出,擔憂生產技術會被中國超過,故此不論川普連任與否,下屆領導人亦會繼續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劉坦言,美國人民對於川普的貿易政策是支持比較大於反對,因為大多市民均認為「流氓要靠狂人來治」。

 

而申佩璜則直言要看川普能否接受中國未來是否開放市場,貿易逆差得到改善而「見好就收」。若果川普要求的,要強逼中國經濟體制作出巨大的改變,那將會影響中國經濟甚至統治能力,貿易戰或會進行至川普的任期完結,一切要看川普的決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