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窮到只剩「拼經濟」的悲哀

主筆室 2018年11月05日 07:02:00
「拼經濟」的口號與意識形態當然不是對立的;相反地,「拼經濟」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意識形態。(湯森路透)

「拼經濟」的口號與意識形態當然不是對立的;相反地,「拼經濟」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意識形態。(湯森路透)

中選會的同婚公投辯論場上,反同代表游信義表示,同性婚姻不是基本人權;為了證明《民法》位階高於大法官釋憲,他甚至提出《民法》實施於1930年,比《憲法》更早施行的看法,稱穩定的婚姻制度應該要好好保護,更指「別吃飽太閒,拚經濟都來不及了。」連反同婚都要扯上拼經濟,這也難怪口口聲聲要「丟掉意識形態拼經濟」的韓國瑜,早已是反同基督教團體在高雄的唯一推薦。

 

「拼經濟」作為選戰口號,在台灣由來已久;但不論藍綠誰執政,多數民眾似乎從來沒有滿意過台灣的「經濟表現」,箇中原因,《雅言文化》最近出版的一本《拼經濟:一本國民指南》或可找到答案。這本由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張夏準所著的新書告訴你:經濟學95%是常識,不只不是高深科學,甚至連科學都不是,它應該是一門政治思辨之學。書中提醒幾項重要的觀念:

 

一、聽到一種經濟政策,你第一個要問:「誰受益?」

 

二、經濟學中,所有數據都不是客觀的。數據一定是某一概念的測量值,概念本身定義往往莫衷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三、一種學理適合別國,不見得適合你的國。適合你的國A領域,不見得適合B領域。這是拚經濟不能全聽專家學者的另一原因。因為專家學者可能只知學理與別國經驗,卻跟本國問題背後結構脫節。

 

例如,某電視台新聞狂播陸客不來,遊覽車公司與司機收入大降的新聞;不過,明明過去兩年入境台灣的外國觀光客仍有微幅增長,所以這現象的背後其實是大陸團客在過去兩年大幅減少,自由行旅客大幅增加的結果。專做團客生意的遊覽車公司及司機收入因此降低,但相對地,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的特色商旅、獨立文創與書店卻因此獲益;這就是張夏準在這本書中想告訴你:不要只問「拼經濟」,而要瞭解特定經濟政策下「誰受益」(當然也伴隨著誰受害)的原因。

 

作為一個衡平的「拼經濟報導」,在告訴讀者觀眾陸客不來導致遊覽車公司生意下跌的同時,也一定也會周詳地說明,伴隨著自由行旅客的增加,台灣的觀光產業結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如果再更深入些,它會進一步探討大舉引進陸客與開放他國觀光客之間,背後指導思維是什麼(所以說經濟學是一門政治思辨之學)。所有只取一端的現象報導,其實才是「拼意識形態」。

 

「拼經濟」之所以成為台灣的選戰寶典,在於不少台灣人存在著可以有一個全能全知的政府幫他「拼經濟」;殊不知,經濟從來不是用「拼」的,在自由經濟市場上,政府的角色除了健全公共基礎建設與法制環境,投放相對少量的資源企圖引導或調整產業結構外,能做的事情相當少。它不可能讓所有人「安居樂業」,也不可能在產業轉型過程中讓所有人收入同時增加;甚而在決定要投入多少資源消滅貧窮,也都充滿了政治考量。

 

所以,「拼經濟」的口號與「意識形態」當然不是對立的;相反地,「拼經濟」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意識形態」。從選戰策略來看,喊出「拼經濟」的人或政黨,常常是用以遂行某種不可言說的政治目的。例如,他們明明是要反同,卻用「愛家」與「拼經濟」的口號來掩飾;他們明明擁核,卻用「反商」、「拼經濟」來包裝。至於所謂「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更是一大笑話,誰會配合你「貨出去、人進來,人口五百萬」?代價又是什麼?從香港的前例、太陽花運動的經驗,以及中美貿易戰的現況,這還需要任何印證嗎?

 

台灣人應該慶幸,有這樣一個多元民主的環境,讓這麼多人願意去關心思辨同志婚姻與人權問題;台灣人也應該慶幸,台灣的經濟在「全面西進」以及「分散風險」之間,還有若干餘裕可以自主判斷;而台灣人不要懷疑,是何等匱乏的人才會窮到只剩「拼經濟」這條路。而如果這是台灣的唯一一條路,那將是台灣民主快速崩壞的開始,更是身為台灣人最大的悲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