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難者的歐洲漂泊】《法新社》前線紀錄「二戰後全球最大人口遷徙潮」

吳洛瑩 2018年11月11日 12:05:00
2016年2月1日攝於希臘雅典。上千名避難者自萊斯沃斯島和契歐斯島出發,抵達彼里夫斯港(Piraeus)。(法新社/LOUISA GOULIAMAKI)

2016年2月1日攝於希臘雅典。上千名避難者自萊斯沃斯島和契歐斯島出發,抵達彼里夫斯港(Piraeus)。(法新社/LOUISA GOULIAMAKI)

2010年一場「阿拉伯之春」,沒有替專制的阿拉伯世界掀起民主浪潮,反而為全球帶來至今仍是無解的難民潮。來自中東、非洲等地的移民涉險經過地中海,借道巴爾幹半島國家進入歐盟,那裏被寄予對於未來的無限希望。

 

台灣法國文化協會(Alliance Française de Taïwan)與《法新社》(AFP)於3日起,舉辦為期近3個月的「避難者的歐洲漂泊」攝影展,透過前線記者的鏡頭,記錄這波二戰後最大型的人口遷徙。


 

2016年10月26日攝於伊拉克卡齊爾(Khazir)。自2014年,伊斯蘭國的聖戰士宣布執政後由摩蘇爾逃出的居民重新與親友相聚。(AFP / BULENT KILIC)

 

無論是搭乘破舊橡皮艇橫渡大海、俯身爬過敘利亞和土耳其邊境的鐵絲網,抑或是在伊拉克和敘國槍林彈雨之中,在滿佈炸彈的塵土路上跋涉前進,一張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見證移民一路上經歷何種顛沛流離、渡過何種人間悲歡離合。

 

對於台灣民眾而言,難民議題顯得較為遙遠,相對來說,多數年輕世代不曾經歷大時代之下的動盪、以致連基本生活都出問題的困境。雖然沒有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重疊,但台灣有學習「接納異己、包容多元」等相似經驗,也不斷接受新移民該如何融入的挑戰。

 

2016月3月22日,希臘伊多梅尼。 在希臘與馬其頓邊界的難民營中,一名男子在示威抗議中試圖自焚後奔跑。(法新社/ANDREJ ISAKOVIC)

 

2016年2月9日攝於希臘萊斯沃斯島。 移民者橫渡愛琴海登岸後,米斯曼村附近堆滿使用過的救生衣和廢棄物。(法新社/ARIS MESSINIS)

 

2015、16年是地中海難民湧入歐洲的高峰期,約有近140萬人抵達歐盟,至今新移民該如何融入當地生活、經歷人生重大苦難後留下的創傷該如何撫平,主流社會該如何與文化、宗教和語言背景大相逕庭的「外來者」共存,或許這已不是單一國家、單一地區獨自面對的考驗,而是檢視不分國籍對於普世人權、「同理心」能否共負一己之責的重要時刻。

 

2016年10月4日,攝於利比亞近海。 利比亞北方約12,000海哩處(22,2公里),移民們等待西班牙人道救助組織 「Proactiva Open Arms」前來援助時,一名孩童被大家以手傳接。(法新社/ARIS MESSINIS)

 

2016月3月14日 攝於希臘伊多梅尼。 避難者與移民離開希馬邊境的臨時營地,試圖穿渡河至馬其頓。(法新社/DANIEL MIHAILESCU)

 

延伸閱讀

 

 

【地中海難民】2018已逾千人命喪大海 

 

 

 

【巴勒斯坦難民】以巴烽火燒盡熱情 已對國族和平不期待

 

 

 

【庫德族難民】檢查哨、UN難民營、邊界 一望無垠的藍天黃土

 

 

 

【世界難民】全球仍有6850萬難民無家可歸百萬人成國際人球

 

 

【活動資訊】 

 

台北場 11/3-12/1

台灣法國文化協會 (台北中心)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07號2樓

 

高雄場 12/8-1/12 (2019)

台灣法國文化協會 (高雄中心) 高雄市鼓山區大榮街2號3樓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