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性教育」沒有衝過頭 符合時代需要而已

普睦 2018年11月21日 00:00:00

同志教育的目的是同理同志,而非學習同志。(攝影:張文玠)

日前台北市某國小附設幼兒園發下一本《我從哪裡來?》,要小朋友帶回家「親子共讀」,因書裡對性行為的描述太過於露骨,讓家長愈讀愈害羞,而引起家長的反彈,最後找上老師溝通,要求將該讀本從共讀教材中撤下。

 

引發爭議的這性教育繪本《我從哪裡來?》是英國作家彼得.梅爾在2000年所出版,是一本經典的性別教育圖畫書,經「博客來網路書店」的介紹,全球銷售超過200萬冊,暢銷三十多年,博客來網路書店對作者簡介也提到,這是彼得.梅爾為了「青春期的青少年」創作的指引書,且明載該書適合5~6歲親子共讀,是父母、老師最佳性別教育的健康教材。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全球銷售超過200萬冊的暢銷書,在臺灣卻引起了性教育衝過頭的爭議呢?是我們太保守,還是,我們不敢面對性教育?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我從哪裡來?」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碰到,而且都被困擾過的問題,我們也一直想知道,而爸媽,老師也一直不敢碰的問題,我們只能去想像、去猜測,父母「可能」和書裡說的「我從那裡」來行為有關。

 

那為什麼這種黏稠稠的東西進入女人的陰道後女就會懷孕,這跟「我從哪裡來」又有什麼關係。對孩子在性教育部分,我們的父母大多避而不談,漠視孩子討論「性」的問題,或抱著簡單帶過,以後長大了你們就會瞭解的心態,讓情竇初開,對愛懵懂的孩子,發現懷孕或讓對方懷孕了(或發生性侵害事件時),才喚醒父母願意面對。

 

教育輕蔑的氛圍及父母迴避的態度,以致於讓有心人利用孩子好奇與探究的心態,進行性犯罪,我們才會事後懊悔自已沒有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我們究竟該如何教育我們孩子的性教育?引發爭議的《我從哪裡來?》這性教育繪本,正是告訴我們,應如何正向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正確決定孩子在哪一個階段開始認識性,接受性教育。

 

我們應該學會善用繪本教育孩子接受我們都難以啟齒的性教育,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受孕的過程,他/她們是怎麼來的,進而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其實做父母的應無須刻意隱瞞,應該抱著平常心,這樣就可以處之泰然才是。

 

同為教育問題,在這次大選公投提案中,有一個提案是:「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國中及國小),教育部及各級學校不應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你是否也投反對票?在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總則第一條:為促進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第二條第一項也再次說明性別平等教育:係指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那反對同志教育是不是就是性別歧視?二元性別一直是現今社會的主流性別,這個公投議案目的無疑是在挑戰傳統性別二元論。而同志不是怪物,只是他的性取向與我們傳統的一男一女結合不同而已,每個人在生理上或社會上都具備某種性別特徵與經驗,因此都能依自身經驗自我表述、陳述意見或想法,就像男異性戀者一樣,他就是只對女生有感覺,你要他去選擇同樣性別的男生他也是無法接受一樣。

 

據醫學的研究指出,同性戀不是一種病,他不可以也不需要被「治療」。而「同志教育」也不等同於同志的養成教育,同志教育並不是鼓勵孩子「成為」同性戀,不會因為接受了同志教育的課就變成同志,孩子不會「變成」同志,只會「發現」自己是同志(清華大學謝小芩教授)。

 

性傾向是與生俱來的,是根深蒂固的,而禁止同志教育有違《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精神,同志教育的目的是,同理同志,而非學習同志,用愛與尊重來解構對性少數的壓迫,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悅納自己與他人的性傾向,消除性別歧視。

 

也許我們可以不用太緊張、也不要將孩子的問題想得太複雜,我們不會教的就交由專業去教授,將問題單純化,用同理心,用不同的視角,換位思考,先將繪本讀完,沉澱後想一想,分享你的觀念及經驗,和他們一起學習、成長,這個父母不知如何回答,老師不敢教「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就能在一起學習過程中得到滿意的答案。而中小學要不要教同志教育的這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想法。

 

※作者現為碩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