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我是「北漂第二代」 我以我的故鄉為榮

周立軒 2018年11月20日 00:00:00

台灣需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高雄,卻不需要再有一個台北。(攝影:張文玠)

老實說,我從來不曉得有一天,我們會需要用到「北漂」這兩個字來形容到台北、甚至新北桃園打拼的中南部人。

 

我是個七年級生,出生在舊高雄市憲政路的聖功醫院,小學前幾乎長時間都在高雄生活,後來隨著父母工作的需要,舉家搬遷到台北,如果按照某個政黨的定義,我應該算是「北漂第二代」。而其實像我這樣的狀況,在台北市並不是特例,否則,為何年年春節返鄉車票總是一位難求,高速公路從早塞到晚,台北市在春節期間跟個鬼城一樣呢?

 

隨著時間的過去,每年堵在回南部車陣中的我,時常在想,如果今天所有台北有的,高雄都有,我們是不是不一定要離開高雄?但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會有答案的,因為,從小我們學歷史的時候,「一府二鹿三艋舺」,幾乎是必考題,換句話說,台灣的發展順序,就是從南到北的,因此,幾百年前的台灣,也許住在南部的人想要求取發展,就必須往北移動了。

 

順著這個邏輯,難道我們就可以推論,幾百年前的台灣南部,就是「又老又窮」了嗎?當然不是,看看掌握台灣經濟命脈的「台南幫」,從侯雨利先生的一家布行,衍生出了統一、新光等大企業,我自己的故鄉高雄,陳中和一家更是名列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就算到了現代,高雄港與楠梓的加工出口區,不知道幫台灣賺取了多少外匯,吸引來的外國投資與先進技術,更是後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

 

而同時間,高雄港所衍生的相關產業,像是拆船或造船,還有五金跟舶來品販賣等行業,更讓不少外縣市包括北部的人都來高雄工作,甚至,全台灣的第一間好市多,就開在高雄,這些,都不會是一個「又老又窮」的地方該有的樣子。

 

當然,上述的榮景,大部分現已不再,然而,每一次當我回到高雄,我都發現,高雄正用一種自己的方式,轉換自己的定位,走出一條與台北不同的城市發展道路。現在走在高雄的路上,你不會感覺到擁擠,更不會有步調很快的壓力,街頭巷尾間冒出的特色小店,正是年輕人容易在此實踐創業理想的證明,而小時候一小時不知道有沒有一班的公車,到現在進化到十到二十分鐘一班,雖然高雄人還是很習慣自己騎車開車,但對於不常在高雄的人,以及上了年紀的長輩們,還是相當方便的。

 

更別提我們有了捷運,現在把市區劃上一刀的鐵路,也終於地下化了,最後,越來越多的公園與國際及的藝文設施,都讓我們記憶中那個灰色的高雄,慢慢的,變成彩色的。

 

的確,要比經濟發展,高雄確實不如台北,這無從否認,而高雄不管在教育醫療,還是基礎建設的資源上,都沒有台北豐富,這也是事實,但是,我一點都不覺得高雄有任何地方不如台北,因為,台北跟高雄,本來就不會,也不該是兩個一樣的城市。

 

台北做為首都與政經中心,有他的優勢,也有限制,而高雄沒有這樣的包袱,卻有著台北沒有的文化與產業底蘊,台灣需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高雄,卻不需要再有一個台北,因此,更不必拿台北的標準來檢視高雄,而台北人也不要忘了,若不是我們的父母當初「北漂」來台北打拼,只怕台北也不會有現今的發展。

 

所以,儘管現在生活的重心都在台北了,我還是認為,高雄始終是我的故鄉,而我,從來都以身為一個高雄人為榮,如果有人要用批評我的故鄉「又老又窮」來贏得選舉,我想這絕對會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高雄人並不怕面對挑戰,卻不能接受被人輕易的貶抑,特別是一個從來沒有住過高雄,到了選舉才來的外地人。

 

※作者現為國會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