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其邁設陷阱 韓國瑜沒守住政策基本面

張宇韶 2018年11月20日 01:00:00

用耳塞自我揶揄作為開場的陳其邁,就辯論勝負而言,其優勢是明顯的。(攝影:鄭宇騏)

行家都理解,一場高張力與強競爭的選戰,其勝負往往取決與議題設定的品質內容,在此過程中不可能讓對手擁有議題的定義權,因此延伸而來的即是綿密與多層次攻防交手與反應,面對無法預料的內外突發事件,候選人與幕僚也要有危機管控與擴張戰場的能力,方能選舉動態中居於上風。更為關鍵的是,有了「主題意識」後遂能界定組織動員的群眾屬性,因此「議題創造群眾」模式是高雄本次選舉的特色。

 

直白說,這兩個月以來高雄選戰的主戰場始終環繞在「又老又窮」的狹義與廣義的定義進行「主體意識」的攻防。有趣的是,「又老又窮」、「北漂」與「人進貨出」是韓國瑜陣營的進行議題操作與攻擊發起的三枝箭,這個簡化的論述創造了韓國瑜驚人的網路聲量與藍營群眾動員的基礎,也讓陳其邁陷入被動的局面。

 

文宣口號與政策規劃設計猶如虛擬與實體經濟的相輔關係,虛實之間必須掌握兩者之間的平衡,否則就有過度擴張與泡沫化的風險。在新媒體同溫層效應與媒體造神的美化下,候選人與幕僚往往忽視了這個隱憂。然而,政策辯論卻提供了一個現實的檢證機制與輿論氛圍,在公民社會與新媒體的擴散效應之下,這種人為的旋風極有可能頓時間化為烏有。

 

上一場的政策辯論,韓國瑜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跡象,除了政策生疏空洞外,「改變現狀的正方」與「為反而反的反方」的立場錯亂也是主因。但由於還有另兩位辯論參與人與專家學者的提問,將時間與空間做了部分的稀釋與話題轉移,使得兩人的對比效果尚不明顯,但是一旦進入近身肉搏的交互詰問時,政策泡沫化與論點空洞化就無法避免。

 

經過第一場的辯論交鋒後,陳其邁已調整其議題設定的策略,政策的檢證與拆解則是本場辯論的執行戰術,試圖拉大兩人在政策論述上的差距。特別在吳敦義的母豬說、金馬獎爭議、Wecare高雄活動、岡山造勢發酵之下,輿論氛圍已經有了巧妙的變化,使得這個戰術獲得了最大的效果。

 

在兩人進行第一階段的申論程序時,由於闡述內容應為雙方陣營智囊所為,因此攻防之間仍有章法可言,兩人試圖撕掉外界貼上的「陳其邁不會說故事,韓國瑜不會講政策」的標籤。因此陳選擇用耳塞自我揶揄作為開場,也將陳菊受辱的爭議融入申論內容中,但也不忘將政策論述與「又老又窮」的定義作為勝負的定調關鍵;韓國瑜則透過資料舉證重新賦予「又老又窮」的客觀論證內容,並且嘗試兼顧價值導向與具體政策的平衡。

 

然而戰線開展到交互詰問的過程中,韓的政策窘境卻一覽無遺。理性來看,韓國瑜會必然在這階段會選擇「價值性闡述為主、政策論述為輔」的戰術設定,透過政治高度彌平政策不足的現實,並製造陳其邁「只見樹木不見樹林」或「具體不足以含括」的印象,最終產生夏蟲與冰無法對話的結果。

 

事實上,韓國瑜的確也這麼做了,他希望用「愛與包容」、「築起高牆」、「過不去」與「思想下的投降」等抽象與感性形容詞塑造價值高度,之所以無法發揮效果,主要還是韓想要價值闡述,不若四年前柯文哲高舉的「公民社會」如此撼動人心,並且符合當下社會集體意識的脈動。深入分析,韓國瑜的價值闡述仍建立在國民黨傳統的「經濟快速成長」與「中國放權讓利」的假設上,固然能夠喚起藍營支持者的歷史記憶與主題意識,卻與公民社會的內涵有所衝突,更遑讓韓國瑜透過「教訓民進黨」作為群眾動員的初衷。

 

進入實際的政策對戰攻防時,韓國瑜就難掩先天上對於高雄市政的陌生。就技巧層面來說,不僅多次放棄了寶貴的質詢與回答時間,甚至頻繁出現反質詢、避重就輕或實問虛答的狀況,這些現象在石化產業轉型以及稅籍歸屬的交鋒過程中尤為明顯。就回應策略來說,對於陳其邁所設下的類似「林園兩漁港」的質詢陷阱時,韓不加閃躲,反而選擇導入荒謬邏輯以「不是選公務人員」或「市長難道管幾個消防栓」的方式回應,這是辯論初學者才會犯的低級錯誤。

 

再就實際解決力來說,韓國瑜對於某些市政的理解,仍停留在工具理性與資本市場的舊有認知中,因此才會脫口而出「任用英文好的人擔任文化局長」、「文化政策就是文化產業,好的文化產業就是硬體加軟體」這種主張。此外,韓國瑜仍不改「對大簡單化」的直線思考模式,儼然蓋好摩鐵摩天輪高雄未來經濟發展迎刃而解,太平島石油挖好挖滿後,高雄財政問題因為「分一杯羹」從而雨降甘霖。

 

簡言之,在政策的攻防面韓國瑜不僅沒有守住基本面,反而讓自己陷入「具體不足以含括」的困境,從而坐實外界對其「聲量泡沫化」與「組織動員化」的疑慮。 就辯論的勝負而言,陳其邁的優勢是明顯的。然而選民的投票行為始終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本場辯論的影響與近期社會氛圍的轉變是否成為選戰的關鍵,我們很快就有答案。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