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深專欄作家林博文紐約病逝

李濠仲 2018年11月29日 11:10:00
林博文:自由女神像不應只是觀光景點,她提醒世人要珍惜自由,要使自由穿過無知的黑暗和人類的壓制。(攝影:李濠仲)

林博文:自由女神像不應只是觀光景點,她提醒世人要珍惜自由,要使自由穿過無知的黑暗和人類的壓制。(攝影:李濠仲)

編者按:林博文出生台灣新竹,長年旅居美國,曾任美國《中報》總編輯、《美洲中國時報》、《中國時報》主筆、專欄作家,晚年定居紐約。其著作多為近、現代史,諸如《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張學良、宋子文檔案大揭秘》、《1949 石破天驚的一年》、《1949 浪淘盡英雄人物》、《悸動的六○年代》、《關鍵民國》,另有《自由,凌駕一切:美國人文景觀的塑造者》等等。

 

知名專欄作家林博文11月26日於紐約病逝,享年73歲。執筆四十餘載,曾是備受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器重的超級寫手,為文取材豐富,對美國人文、歷史涉獵深廣,縱橫析論美國當代新聞史,尤其美國媒體聞人,更是如數家珍。他資料建檔功夫一流,少有人能出其右。

 

他能一路從新聞界怪傑史東說起,到讓十個美國總統不爽的海倫 ,再論「報業女王」葛蘭姆 、華府新聞界的泰斗雷斯頓、把訃聞變成傳記的惠特曼,另有呼風喚雨的右翼專欄作家艾索普,笑傲報壇的包可華,及至「最迷人的媒體刺客」-《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陶曼玲…

 

之所以費時費力如此一一點評,乃因他細究美國能夠傲視寰宇,歸結源頭,就是思想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等基本人權,因而欲透過刻畫促進美國新聞與創作自由的一批先驅人物(少數反面角色),藉由他(她)們的理想和貢獻,鼓舞華文社會。

 

身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他獨鍾中美關係錯綜糾纏的歷史,半生寓居美國社會,勤勉耙梳影響近代美國走向的關鍵事件,同時目睹美國報業的巔峰。而由其字裡行間,讀者不難知悉一幅美國自由主義派構成的圖像。他在個人著作《自由,凌駕一切:美國人文景觀的塑造者》中,甚而強調「自由女神像不應只是觀光景點,她提醒世人要珍惜自由,要使自由穿過無知的黑暗和人類的壓制。」沒有真正的思想自由、表達自由、諷刺自由、創作自由、學術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其他的「自由」都是假的。有了這些自由,人活著才有價值、才有尊嚴、才不會怕「有吏夜捉人」。沒有這些自由,人就不成其為人。自由女神所象徵的就是這些不可剝奪、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在這些自由的護佑下,寫作者也才能於思想的原野上馳騁,無所顧忌。

 

他是「民間史學家」,更是以史為鏡,以人為鏡的自由派新聞工作者。他曾提醒大家:同意教授學者和智庫研究員向政府提供意見或受官員諮詢,唯獨新聞工作者必須避免這樣做。記者和專欄作者是要向社會大眾報導和分析新聞,而不應充任政府的策士,否則角色不分、功能混淆,一個社會也就很難出現獨立、客觀的媒體,對國家和社會都沒有任何好處…如果要與政客掛鉤,最好是離開新聞界。

 

林博文曾說到:「我常收看威廉斯的電視新聞,亦常看他在CBS深夜脫口秀大衛‧雷特曼節目中展現機智和幽默…CBS新聞台的鮑布‧塞蒙是我欣賞的有深度的電視記者。」而他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卡爾似乎更為推崇。

 

因為卡爾的文字犀利、直率,有見地又言之有物,不僅批評別的報紙和雜誌,有時也批評《紐時》處理新聞的不當和缺失…他每周一寫的媒體專欄(登在經濟版首頁),在美國新聞界沒人比得上,2015年初卻猝死於《紐時》編輯部,令人十分震驚,林博文進而寫下一段-「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台、記者死於編輯部,都是所謂死得其所。但是,死了一個大衛‧卡爾,很難再找到像他這麼優秀的媒體人。」

 

而今,華文媒體似乎也很難再找到像林博文這樣獨樹一格的紐約客。他說,「大衛‧卡爾沒人比得上」,此言換上其名回以敬之,亦然。

 

※作者為《上報》主筆

關鍵字: 林博文 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