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民進黨的敗選檢討為何無法令人滿意

主筆室 2018年12月17日 07:02:00
在台灣的憲政體制與政黨制度下,總統是獨一無二的新強人,兼任黨主席只是錦上添花,辭去黨主席更絲毫不減其政治權力。(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在台灣的憲政體制與政黨制度下,總統是獨一無二的新強人,兼任黨主席只是錦上添花,辭去黨主席更絲毫不減其政治權力。(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蔡英文用辭去黨主席為這場九合一選戰敗選負責,但很多人不懂,作為一個經由人民直選上任的總統,為何在歷經政治失敗後是用辭去黨主席來向外界表達她的負責與反省?如果兼任黨主席是總統做不好選不佳的原因,那辭去黨主席當然有理;如果不是,那外界要求總統「依慣例」辭去黨主席的原因是什麼?辭職真的負責嗎,還是反而讓總統卸責?

 

這種戲碼其實並不令人陌生,馬英九曾在2014年底因九合一選舉大敗而辭去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陳水扁也曾在2004及2008年兩度因為國會選舉失利而辭去民進黨主席。不過,扁馬辭去這項總統兼職之後都沒有迎來任何改變,甚而導致執政黨內部更激烈的內鬥,在後來選舉中繼續大敗。顯見總統兼不兼任黨主席不但對其施政方針毫無影響,選民更是無感,所謂「總統用辭去黨主席職務負責」,根本就是個假命題。

 

假戲還真做的原因在於不少台灣選民(甚至包括若干政治人物)殘存著「以黨領政」的錯誤認知,認為有著列寧式政黨軀殼的藍綠兩大黨,依舊可以透過黨政運作將黨的意志貫徹到政務部門。殊不知,在歷經六次的總統大選之後,台灣已經根本沒有以黨領政早這件事。在台灣的憲政體制與政黨制度下,總統是獨一無二的新強人,兼任黨主席只是錦上添花,辭去黨主席更絲毫不減其政治權力,更甚者,對於一個想獨斷獨行的總統來講,免兼黨主席意味更不受黨內權力節制,反而更海闊天空。

 

不管民進黨內的造反派游盈隆抨擊代集體推舉卓榮泰是在「保皇」,或是派系大老吳乃仁痛責民進黨失去理想性,都只是無關痛癢的擦邊球。因為敗選檢討的樞紐根本不在黨主席,而在總統及由總統職位衍生的行政院長誰屬,能否做出改變?蔡英文執政失敗不是因為她兼任黨主席,因為在既有的憲政體制與政黨制度下,不可能容忍一個可以「制衡」總統的執政黨主席出現;執政黨若想突破這樣的頹勢,唯一的機會在於透過它的七十席立委去改變蔡英文,甚至決定她的閣揆人選,但這不但違逆政治現實,甚至有違憲的疑慮。

 

段宜康代表民進黨第一派系新潮流說:「所謂新潮流逼宮讓行政院長賴清德選總統,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笑話;假如蔡英文選不贏,民進黨沒有第二人選得贏,新系沒有那麼天真,想取而代之。」儘管此說不無以退為進之意,但就權力現實而言誠非虛言;因為此時檢討蔡英文就是檢討賴清德,在黨內逼一個現任總統不要尋求連任,無異於開啟執政黨內部鬥爭的潘朵拉之盒,沒有任何一個執政黨承受這樣的內爆,於是所有的檢討最後總是大事化小,一動不如一靜。

 

與其說這是敗選的政黨不懂反省、怯於改革;還不如說,這是一套無法糾錯的憲政體制,總統任期固定,權力滿溢,擁有絲毫不受節制的閣揆提名權,卻幾乎完全不用立法機關的監督與詰問。更甚者,當年的馬英九還誤以為自己的執政困境都是王金平掣肘,所以遊走違憲邊緣,發動九月政爭想鬥倒國會議長;如今的蔡英文同樣可以虛懸閣揆職位,用以調節平衡黨內派系的壓力,確保自己繼續獲得下屆總統提名。

 

民進黨的敗選檢討無法令人滿意,其困境與當年的陳水扁與馬英九如出一轍。但這不是人的問題,更非某個特定政黨的問題,而是台灣的憲政體制與政黨制度無法配套調節,使之權責相符、及時糾錯的問題。不願從頭檢視這套制度,台灣會不斷地出現20趴,甚至10趴的總統,直到台灣人失去了對民主的信心,甚而導致民主崩毀為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