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遠的美麗少年:追憶陳俊志導演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8年12月17日 10:00:00
陳俊志,1999年(TIDF提供)

陳俊志,1999年(TIDF提供)

日前(12/11)這則消息令人心殤,長期耕耘同志議題的紀錄片導演陳俊志,因突發性的心因性休克(高血壓心臟病併衰竭)於家中驟逝,享年51歲。事出突然,許多人皆表示難以置信,但這幾年若有跟她相處過的朋友,都知道她一直與創作壓力、創傷情緒、低潮憂鬱與身體病痛努力共處,辛苦生活。

 

做為一位同志導演,陳俊志自1997年起開始紀錄片創作,是台灣同志影像的先鋒,陸續完成獨立紀錄片《不只是喜宴》(1997)、《美麗少年》(1999)、《玫瑰戰爭》(2001)、《幸福備忘錄》(2003)、《我的愛滋朋友》(2003)、《無偶之家,往事之城》(2005)、《酷兒舞台》(2006)、《沿海岸線徵友》(2007)等等作品,入選國內外大小影展,每次出席映後座談總是風靡全場,魅力無窮;2008年,她以高樹少年葉永鋕死亡事件為本撰寫報導文學〈人間.失格〉,2011年亦出版書寫自身家庭離散史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寫實又炫麗的筆觸深掘內心,奪得許多大獎。

 

紀錄片與文字創作雙棲的她說:「紀錄片會拍到文字看不到的東西,文字則能寫出紀錄片無法碰觸的殘酷且危險的秘密。」

 

陳俊志於2006TIDF映後座談(TIDF提供)

 

陳俊志的個性三八又嗆辣,但也同時心軟敦厚,身為她的朋友,常常對她又氣又笑。大家叫她「Mickey」,她則自稱「琪姊」,公開出櫃的身份,讓她總是可以在男同性戀社群自由穿梭,並始終以一種平視的視角待人,拍下櫃中之人喜怒哀樂,記錄了同志族群的真實情感,以及他們不被社會接納的苦痛辛酸;但面對社會的偏見與歧視,她從來不以一種悲苦的姿態現身,相反地,她自詡為一位以文字和影像實踐社會運動的戰鬥者,活得勇敢無懼,也活得比誰都更自在,如果你用帶有調侃意味的形容詞「娘」來說她,她鐵定會以開懷的大笑來回應這無比時髦的讚美。

 

「琪姊」的同志紀錄片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影響了無數觀眾,對台灣社會翻轉同性戀刻板印象有著重大影響。她的書更是多次再版再刷,讓她自封「資深國際知名女導演」與「華文首席暢銷女作家」稱號,但臉書的感情狀態則是如今看來格外諷刺的「離婚」。

 

在她早期的經歷中,有許多值得驕傲的經典戰役。《不只是喜宴》在當時獲得了十幾個國際同志影展邀請,但新聞局不補助影帶紀錄片(非以膠卷製作)參展,她與友人召開記者會強力抨擊,主張紀錄片也應納入電影範疇,迫使官方有了新的補助要點。

 

1999年,《美麗少年》成為台灣史上第二部院線上映的台灣紀錄片(也是第一部上映院線的台灣同志紀錄片),在華納威秀單廳上映,片中的男同志主角們活的那麼美麗與逍遙,在這之前台灣根本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影像!聳動的標語「同志威而剛」告訴大家這是一部電影震撼彈,幾天下來場場爆滿,掀起一場性別小革命。她透過電影宣告「以身為同性戀為榮,以實際行動,勇於現身向家庭、社會、學校挑戰,顛覆過去舊世代的衣櫃定律」,但東森電視台的「驚報內幕」節目以「揭開同性戀之神秘面紗 」為題,竟盜拍《美麗少年》近四分鐘片段,並移花接木醜化片中主角 ,被陳俊志一狀告上法院,證明老娘不是好惹的。

 

《美麗少年》獲2000TIDF觀眾票選獎,陳俊志上台領獎(TIDF提供)

 

她在創作論述中寫到:「每一個成年同志如我,在經濟獨立、有某些程度的性身份自信後,最最在意的,往往是那一些沒有資源、尚在衣櫃中掙扎泅泳的青少年同志們怎麼辦?在我展開紀錄片的追索過程中,我赫然發現主流社會對青少年同志的漠視與傷害。在所有有關青少年性態度的調查報告中,設計問卷時都會不約而同『看不見同性戀』,最恐怖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居然還有把人同性戀和愛滋病劃上等號,散佈『GAY=AIDS=黑死』這類歧視同志的過時錯誤觀念。於是,我在鏡頭裡充滿憐愛地看著這群美麗的性異議小王子們。由於他們的勇敢發聲,在台北城的各個同志情慾地景,留下的不再是文本虛構的、不再是學術偷渡的,而是他們用真實生命詮釋的,同志族裔田野史上難得的、青春活力的一頁。」

 

《美麗少年》的院線上映結束後,展開了超過三百場的校園巡迴,也入選2000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TIDF),並奪得觀眾票選獎。在上台領獎之前,陳俊志早已與其它台灣導演密謀,要大家一起上台相挺嗆聲,為的是抗議影展單位獨厚外國貴賓,替台灣導演報不平,也成為轟動一時的影展新聞。面對不公義,她總是奮不顧身,這些都是她在紀錄片社群的聚會中,最愛提的往事。

 

2000TIDF頒獎典禮,陳俊志邀請所有台灣導演上台嗆聲(TIDF提供)

 

她曾說:「在拍攝紀錄片的十年過程中也是斑斑血淚,花了好多好多年療癒自己。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流著血的傷口,無聲無息,卻讓人窒息。在我跌倒受傷的過程中,我一直也是靠拍片姊妹同志扶我一把,才能從傷痕中走出來,繼續有力氣拿起攝影機拍片。我終於從一個在街頭賣力氣的運動者,精疲力竭,渾身創傷,慢慢轉向一個安靜的創作者,向自己的內心走去。」

 

在紀錄片創作停滯後,文字成為她的另一個創作方向,《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成功帶來許多光環,也帶來許多壓力。她心心念念的,始終是完成《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紀錄片及電影。

 

陳俊志於2006TIDF個人寫真(TIDF提供)

 

近年的幾次聚會,陳俊志出現的頻率變得很低,不回訊息也找不到人,日漸憔悴的面容令人心疼,生活雖苦但大家都知道她仍是那麼努力面對。只是,這次她無法再撐過這樣的耗損,自我燃燒殆盡,似乎成了《沿海岸線徵友》一詩的末句:「你鋒芒而來,我將粉身而去。」

 

2014年的TIDF徵件記者會上,由於是影展再一次的大變動(從台中搬到台北),我們特別邀請了許多紀錄片創作者來開「同學會」,陳俊志也拗不過我們三番兩次的邀請,來到現場並接受訪談,成為珍貴的影像紀錄。

 

陳俊志說:「紀錄片對我而言,最開始是對我同志認同,非常有力氣的、發聲的生產工具。拍紀錄片拍了15、16年,對我來說現在紀錄片已經是我的血液中的一部分,是我的生活態度、面對世界的一種態度。我對這屆TIDF的期許是,所有的台灣紀錄片工作者應該保持這樣的嗆聲,這樣的對體制不滿而抗議的紀錄片精神。」

 

【TIDF】序。回到起點(四)台灣紀錄片導演陳俊志 Greetings to TIDF 2014 - TAIWANESE Doc Filmmaker Mickey CHEN from TIDF on Vimeo.

 

紀念永遠的美麗少年─陳俊志。

 

(文/林木材)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電影記者 → 黃衍方 william_huang@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