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帝國擴張路徑-中國已是現代化的秦漢式帝國(下)

徐承恩 2018年12月25日 07:00:00
中國國族主義雖曾探索過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但最終還是帶來精英主導的國家主義,甚至黨國主義。((湯森路透))

中國國族主義雖曾探索過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但最終還是帶來精英主導的國家主義,甚至黨國主義。((湯森路透))

天下帝國思維在日本的發展,更對當今東亞有決定性的影響。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想取道韓半島入主東亞大陸,便於1592年發動歷時6年,牽動日本、朝鮮及明帝國的壬辰戰爭。德川家康於1600年取得日本政權後,對東亞諸國改採取務實政策,以求確保剛恢復的和平。

 

然而江戶時代日本知識人雖努力確立獨立自主的身份認同,卻始終未能完全擺脫因固有華夷觀念而滋生的自卑感。部份學者並不滿足於確立於東亞大陸帝國的身份,更想把過往的華夷秩序顛倒過來,使日本人成為天下帝國體系的中心。比如活躍於17、18世紀之交的朱子學家淺見絅齋於〈中國辯〉聲言日本才是「中國」:

 

生於其國,即以其國為主、已以他國為客。又是觀戰,當各有其國立處置稱號也。學道者,學實理當然也。在吾國,若知春秋之道,則吾國之主也⋯⋯孔子若生日本,則日本春秋之旨當立也⋯⋯中國、夷狄名,此皆唐所付之名也。若以其名稱吾國,此皆效唐之作為也。唯以吾國為內、以異國為外,明辨內外賓主,則稱吾國、云異國,又有何妨?蓋以不違道理故也。

 

日本明治維新期間之所以積極求學於西方,是因為認識到西方文明進步一面後,日本知識人開始視西方為真正的「中華」。這給予日本政界和知識界畢全功於一役的黃金機會:只要日本推行西式改革、學界又能儘速趕上西方學術水平,那麼日本自然能比執迷體用之分的清帝國更早達到「新中華」的標準,成為真正的「新中國」。保守派政客為抗衡自由民權思想,就借用神道教教義將天皇封為天照大神之後代,然後又將其包裝為儒家聖君、以儒家忠君思想要求國民盡忠盡孝,潛台詞是平民百姓必須順從「輔弼」天皇的薩長藩閥。

 

這些意識形態於1890年輯錄成《教育敕語》,全國國民自小學開始都要背誦。除此以外,明治政府亦將儒家父權家庭倫理寫進民法,原先儒家禮教只約束武士和貴族階層,如今卻成為對全體國民的監控。東亞大陸帝國的意識形態,就是外儒內法;而大日本帝國的意識形態,即是在儒法體制外,加上神道教的外衣。

 

日本自1895年於日清戰爭取得勝利,就為帝國擴張積極籌謀,政界及知識人開始視日本為天下帝國體系的中央。為預備未來之擴張,他們開始把大和民族想像成多元的複合族群。最初的大和民族,乃東國繩文人及西國彌生人之結合。後來自東亞大陸和韓半島來了一批渡來人,同時九州的熊襲、隼人,本州東北的蝦夷亦融為大和民族一員。到明治時期,琉球人與北海道的阿伊努人之同化方興未艾。

 

根據這種邏輯,日本與東亞其他民族都可說有血緣連帶,兩者唯一的分別在於日本已受到文明開化的洗禮。亦因如此,日本有義務為列島外的「同胞」推動「文明開化」,使他們同沐於天皇「一視同仁」的恩德,並同化為高度文明的大和民族之一員。日本的帝國擴張,也就是文明的使命。我們可發現這種多元一體民族論,與東亞大陸帝國體系的意識形態甚為相似:只是「天子」被置換成「天皇」,文明的準繩則由儒家禮教置換成現代文明而已。

 

如此日本版本的秦漢帝國體系,對內引致文武官僚專政的國家主義,對外則釀成不斷征伐的軍國主義。日本20世紀初雖有過自由化思潮, 1920年代曾短暫民主化,但到1930年代帝國夢還是壓毀自由和民主。帝國在海外屬土,一方面推行漠視傳統風俗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又未能落實「八紘一宇,一視同仁」的族群平等,使屬地住民受到不公平的高壓統治。為求建設以日本為中心的天下帝國,日本的文武官僚一意孤行地使東亞各地慘遭戰火蹂躪,最終整個日本都要為帝國主義的野望蒙受沒頂之災。


日本式的天下帝國觀,最終反過來影響東亞大陸,使步向衰亡的東亞大陸帝國體系以中國國族主義的姿態浴火重生。清帝國於日清戰爭敗北後,知識階層紛紛湧往日本求學,想要參考日本現代化的成功經驗,最終按照日本國族建構的模式發明中國國族主義。中國國族主義雖曾探索過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但還是帶來精英主導的國家主義,並形成主張讓少數先鋒黨改造社會的黨國主義。中華民族的論述,主張清帝國故土上各民族皆應「五族共和」、形成大一統的複合國族,就有着大和民族多元民族融合論的影子。

 

雖然中國軍事在20世紀初頗為落後,但民國軍人仍然相信軍國主義,極力主張以武力於新疆青藏等地殖民、要在武力支持下消滅其文化語言,其主張與日本軍國主義的作風幾無分別。比如在1935年,有中國軍官於中華民國政府軍事參議院軍事廳出版的刊物中,聲言要「取西藏之本質、繼乃奪其一切,漸次因勢而利導之,使於毫無反對與完全不覺之情形下、將西藏整個地為中國移植過來......(如敢反抗就令他們)感受無限之痛苦......必要時直搗西藏;負對西藏問題根本之重責者,莫如武力......」。回顧當年中國軍事文獻,此等論述比目皆是。在此基礎之上,毛澤東既以軍事動員的手法組織群眾暴力,又以集團方式建立指揮軍隊、監控民眾的黨國體系,使東亞大陸至20世紀中就陷入新秦漢體制的極權主義帝國羅網之中。

 

思索自由和平的東亞新秩序

 

當東亞大陸因毛澤東成功奪權,而淪入極權的新秦漢帝國體系時,東亞沿海列國體系的發展卻往前踏了一步。1945年日本戰敗後,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主導日本政治改革,自由派則趁此機會爭取民主和自由。1951年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恢復國權後,日本已經是穩固的自由民主國。東亞沿海其他國家卻一度只能勉強站穩。韓半島1950年代爆發內戰,最終北部淪為東亞大陸帝國的附庸,唯有南部能留在沿海列國體系內。

 

國民黨政權流亡到台灣這片新得領土,並建立遷佔者政權,中華民國在台灣與大陸帝國分庭抗禮,但實際上卻正式成為沿海體系上的島國。此刻香港雖為英國殖民地,其政府卻高度自主,其住民則多自大陸避秦之士,亦多源自大陸之沿海。總體而言,是個與沿海列國體系更親近的準城市國家。戰後50年內,日本在頹垣敗瓦上復興,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韓民國、台灣、香港與在東南亞的新加坡,亦因急速成長被譽為亞洲四小龍。這說明東亞除大陸帝國外,還可以有別的可能。

 

1980年代起東南沿海列國亦爆發自由化風潮。在此之前,東亞沿海只有日本是自由民主國家,香港則為半自由地區,除此之外都是不自由的威權國家,大韓民國持續不斷的社會抗爭,於1987年爆發六月民主運動。最終軍人政權決定讓步,同年12月舉行總統大選。反對派領袖金大中翌年當選總統,奠定大韓民國之自由化。臺灣的轉捩點,同樣發生在1987年。蔣經國於7月14日宣布翌日解除歷時逾38年的戒嚴令,臺灣的社會氣氛則逐漸鬆動。

 

流亡台灣的國民黨之構成亦日漸本土化,次年蔣經國急病往生後,接任總統的是臺灣籍的李登輝。李登輝於任內積極推動透過增修憲法條文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將之從來自中國的流亡政權、改造成由臺灣人選舉出來的民主政體:也就是說,臺灣是個實然獨立的島國、它的國號叫「中華民國」。臺灣自此急速自由化,並於1996年舉辦民主的總統選舉。2000年的選舉,則首次由本土政黨取得執政權。香港雖然因英中談判失利,而將於1997年改換成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但此時亦出現要求「民主自治」、「港人治港」、「民主拒共」的呼聲。東南沿海列國體系,也自此成為追求自由的體系。

 

反觀東亞大陸在1980年代的自由風潮,所以一度令人期盼,卻於六四慘案後一沉不起:當權者決定以舉國之力發展國家資本主義,並推行「毋望國恥」的仇外教育,如此皆使東亞大陸帝國在財力及思想控制上更上一層樓。自由派此後已淪為小眾關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中國夢」才是社會的主旋律。至此東南沿海與東亞大陸之分野不再只是地理分野,而是自由與帝國兩種意識形態的對峙。

 

臺灣是個實然獨立的國家,它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資料照片)

 

當東亞大陸秦漢式帝國走向極權專制,那東南沿海世界就必須更團結一致,以守護沿海的自由與民主。然而東亞沿海的格局,此刻仍然倚靠美國提供的核保護傘,沿海各國未能意識到自己皆為抗拒帝國、捍衛自由的地緣命運共同體。沿海各國至今仍未能完全擺脫舊有錯誤的華夷觀念。日本雖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軍事佔領期間民主化,但當局後來為冷戰之緣故,對轉型正義輕輕帶過。部份右翼政客一直阻撓政府為戰爭負責,亦未能了解日本以及國際形勢早就天翻地覆,還是以天朝大國的心態與鄰交往。大韓民國則內化其「小中華」思想,如此再加上被日本侵吞的屈辱感,就形成注重血緣文化的族群國族主義。

 

然而建基於血緣文化的國族主義,與自由民主有潛在的衝突。政客炒作韓日恩仇煽動民粹,亦有損東亞沿海體系的團結。而臺灣和香港,則與東亞大陸帝國藕斷絲蓮。臺灣住着一群中華民國遺民,一直都對本土化嗤之以鼻,繼而把「去中國化」當成罵人的髒詞;有的臺灣人想搭大陸帝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就想掩飾自己的獨立身份,為了人民幣自甘為「中國台灣人」。香港權貴早遭各種殖民主義馴化,若能從中牟利,亦少有想到香港人之政治權益。即使是在野派,他們面對橫蠻的現實中國時,心中仍擺脫不掉那虛擬的鄉愁;他們不知道在沿海小邦推行民主自治,就必須要脫離帝國的宰制。是以當年輕世代提出要以香港獨立向帝國說不,卻不為鄉愿的主流重視。

 

如今東亞局勢大抵篤定。中國在東亞大陸已成為現代化的秦漢式帝國,在國內不斷提升習近平的「帝權」,對外則要將國力一直伸延到地極。這個帝國只會侵吞香港、干擾台灣、麻煩日本、離間韓國,並隔海向美國叫陣。但在東亞沿海,除卻香港仍在負隅頑抗、澳門早遭共產黨全盤操控、而韓半島北部仍由中國支持的極權政府管治外,餘下都已經是自由民主的文明國家。這個列國體系理當團結一致,集合力量阻止東亞大陸帝國的無限擴張,方能守護東亞的自由和平。為此我們必須丟清「華夷尊卑」、「天下帝國」等思想毒素,建立基於自由平等的沿海列國秩序。為了東亞的和平、民眾的尊嚴,我們不得不苦苦思索。

 

※作者為香港鰂魚涌人。本貫石岐徐氏,母系祖先為新加坡潮汕籍歸僑及四邑移民。他們都是被中華帝國邊緣化的海洋東亞族群。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同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自修香港史,並將心得寫成《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書名是要向台獨運動的前輩王育德先生的《臺灣:苦悶的歷史》致敬。

 

 

【延伸閱讀】

●白目叉燒包:Cyberpunk都會的虛擬進步派

●白目叉燒包:華夏迷思是種中二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