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專欄:香港年輕人連「當基層」的權利都失去

鄭立 2018年12月26日 00:00:00
今天最需要得到公共房屋資源的,就是香港本地年輕人,而這也是輪候公共房屋資源的重災區。(香港房屋租賃廣告/美聯社)

今天最需要得到公共房屋資源的,就是香港本地年輕人,而這也是輪候公共房屋資源的重災區。(香港房屋租賃廣告/美聯社)

不久前一篇中國的文章說,香港人的人生就是排隊,這個說法某程度上頗為正確,因為在香港所有公共資源,都需要輪候。

 

在香港,你覺得身體有問題,去看一次公共醫院,需要各種儀器檢查的話,通常你要輪候幾年,如果是會惡化的慢性病,你可以想像會有甚麼結果。 如果你想要公共房屋成家立室,更常是足夠讓少年變成中年,中年變成老年,長達十年二十年的等待。

 

而且這並不是先到先得的,既然是公共資源,優先照顧「較需要的人」,也是無可厚非。但這卻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定義最需要的人?那就是說,既然資源根本無法分配給所有人,僧多粥少,你我都是基層,誰該比誰更優先享受到這些資源?

 

當然最理想的解,就是叫政府增加所有開支,大量興建公共房屋,醫院,把公共資源開到能夠供應所有人,以及日益增加的人口,這也是香港部份反對派所主張的政策。 覺得這是公平的唯一解,其他的解都沒有意義,因為怎樣調整這條隊,都是不公平的。

 

但這種叮噹式的解決方式,相信在可望的將來都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既然理想解是不可行的,那我們就不得不面對,排隊有先後緩急的事實。這個先後緩急,就是誰實際上得到公共房屋的居住權利,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為誰都需要這些資源。

 

總有一個規則,決定誰能先得到這些資源,基層最終爭奪資源的對象就是其他基層。政客與學者再怎樣說這是落入「民鬥民」的圈套,也是沒有意義的,對於住在舒適房屋的政客與學者來說,這是道德或意識形態議題,但對於那些基層來說,生活資源是個切膚之痛,最終問題就是「誰比誰更需要,誰比誰更基層」。

 

今天最需要得到公共房屋資源的,就是本地的年輕人,而這也是輪候公共房屋資源的重災區,本地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在各種制度下,客觀上樓的輪候時間相當漫長。 因為這影響到生活質素與成家立業,他們自然想要在各種輪候隊伍中,得到更高的優先權。

 

偏偏社會的各界,卻認為他們並不是最需要的人。 政府無疑是支持北京的政策。房地產與相當的產業,會希望年輕人不知從哪裡賺錢來購買房產。 部份中產會希望年輕人投入承接房地產的價格,使他們投資的房產繼續升值。最要命的是,連剩下來的反對派政客,或者學者,社會活動人士,也不是站在他們一方的,甚至指斥這些主張為排外。

 

最終各自都有一些理由,去論證這些人並不是最需要公共房屋的人,但沒有人會否認公共房屋是給基層的重要資源。所以引致了一個非常詭異的結果,如果否定這些人有必要優先得到公共房屋,那只有主張他們並不那麼需要,明明收入不高,還是有義務去租買私人樓,沒資格住公屋,否則就是濫用「福利」,不思長進。

 

再加上很多過時的偏見,例如覺得大學生就是中產,根本不可能是基層。或者土生土長的人,應該比新移民富有。 一廂情願的覺得他們負擔得起香港的居住成本,但客觀現實上,他們的月入就僅是一萬多或二萬元,甚至不足一萬元,他們即使高學歷也絕對是基層,他們就是基層,在香港這樣生活成本高貴,租金極度異常的城市,不足二千美元收入的人,就是這城市的基層。 一個成年人,有正職每天認真工作八小時以上,連自己故鄉的房間也負擔不起,就是基層。

 

只是在各方自己的盤算下,他們連被承認是「基層」的權利也失去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