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乾任專欄:擔心擠壓弱勢族群就反對機車格收費 有道理嗎

王乾任 2018年12月27日 00:00:00
機車格收費屬於交通政策的一環,應該和其他配套一起看,不該淪於單點政策激烈攻防。(資料照片)

機車格收費屬於交通政策的一環,應該和其他配套一起看,不該淪於單點政策激烈攻防。(資料照片)

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未來將分四階段落實台北市機車停車格收費措施,以次計費,每次20元。

 

新聞出來後,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早該收費了」、「使用者付費很合理」、「那些長期霸占停車格的車子終於可以消失了」,關於政策本身,幾乎都是正面肯定(至於酸柯文哲或拿不相干的市政問題來酸這個政見就忽略不談)。

 

我自己的看法是,這是柯文哲市府整體交通改善計畫的其中一個配套,為的是透過收費將某些機車族推往購買「公車捷運定期月票」,畢竟一天如果停一次就要20元,一個月就得花上600元,已經是定期票的50%花費,再考慮油錢或維修等成本,對於某些需要經常更換移動地點,也就是一天得在至少兩個地方停車的機車族,改搭大眾運輸系統應該是比較划算的選擇?

 

不過,也有人跟我說,可是這樣會「排擠到社會弱勢」,原本就不富裕的基層民眾大多靠機車移動,這些人通常還是靠機車移動,原本是省錢又省時,現在加收停車費會導致花費增加,但是改搭大眾運輸系統卻會導致時間成本支出增加…。

 

我覺得這點很值得一談,的確在使用者付費這個政治正確底下,某些國民就是負擔不起卻是重度使用者時,該怎麼辦?

 

關於弱勢被單一政策擠壓的事情,可以分成兩方面來看。

 

首先,國家政策的制定,勢必會造成資源重分配,重分配就會導致既有結構的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損,另外讓一些人成為新的受益者。如果既得利益者中是富裕階層,那麼,道德非議不會那麼大,人們普遍認為他們應該且能夠承受得起損失。

 

但如果是弱勢怎麼辦?

 

原本政策能讓弱勢生活稍微喘息,沒那麼辛苦,新政策卻得導致這些人支出增加,生活變辛苦?

 

附帶一說,新能源政策常常就是被這一點擋下的,每次都有人罵新能源會導致電價上漲,衝擊弱勢。實際上,真正的能源大戶是工業用電,改採新能源對工業大戶才是真正的衝擊,而真正的弱勢可以透過政策補貼來緩解衝擊(好比說某個用電比例以下不漲價)。偏偏真實情況是,政府補貼大戶而犧牲弱勢,但弱勢卻常常被拿來當成綁架政策的最好理由,著實諷刺。

 

回來說停車收費問題,市政府當然也可以比照給老人交通優惠的方式,給予弱勢補貼,不過,我想說的是,政府照顧弱勢可以使用社會福利政策,以福利政策的手法去彌補社會政策落實時造成的衝擊,可是,不應該因為少數弱勢可能遭受的衝擊,以此作為要脅政府不得推動新政策的理由,目前台灣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弱勢基層負擔不起為由,要求政府不可以進行政策推動或系統改革。

 

最近一例就是機車強制安裝煞車系統,政策一推出也是一堆人拿弱勢基層沒錢安裝為由砲轟,結果政府只好祭出補貼(最好其實就是連同補助政策一併宣布,以杜悠悠之口)。

 

另外一面,則是從系統面檢視政策。市政(或國家)建設往往不宜從單點檢視其成果,得跟其他政策加在一起,看總體的趨勢是否出現變化?

 

以機車格收費來說,屬於交通政策的一環,那就得搭配其他交通政策一起看,像是北市府過去四年推的巷弄畫設人行道專區,增設Ubike站,部分公車路線重新規劃與命名,公車與捷運定期票的推出等等。

 

政策的制定與落實,要從系統的角度看,也就是系統內的各點是否能夠環環相扣,最後形成一個新系統取代舊系統,改變系統中的人的行動方式,從而促成更好的交通系統誕生,不能只看單點政策。

 

所以我認為,檢驗這項政策的指標,還可以納入定期票使用人數,如果人數有再創高,且路面機車數量減少,那就達到其政策目標。

 

近年來國家各項政策推動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單點政策上遭逢反對時,政策制定方跟反對方的論辯,淪於單點的意氣之爭,政府沒能從宏觀系統的角度論述,不能有效清楚說明系統變革完成後的好處,是以最後有許多政策被擊潰,連帶系統也被擊潰。

 

好比說韓國瑜市長上任後,立馬決定廢止輕軌第二期。高雄的環狀線輕軌,其實也只是大高雄的交通建設的一環,為政者如果不能讓完成後新交通系統的好處徹底讓市民了解,那麼,就會有市民因為陣痛期的痛苦與成本代價過高而產生反對意見。

 

當年台北開始大興土木,改造交通系統,導入捷運時,也經歷了非常恐怖的交通陣痛期,許多人通勤時間變得更漫長,然而,如今新的交通系統幾近完成,在新系統下,使用者日增,效益則愈加明顯,陣痛期的成本代價也就逐漸為人所遺忘。

 

當年台北開始大興土木,改造交通系統,導入捷運時,也經歷了非常恐怖的交通陣痛期。(圖片取自台北捷運臉書)

 

好的政策,絕對不是單點式,而是跟其他點組合成系統,且新系統必然取代舊系統,取代過程固然有陣痛,但完成後的新系統對人民與國家發展都更好。

 

為政者必須找出能讓國民撐過陣痛期,熱切期待新系統的溝通表達方式,如果淪於單點爭執,只怕很多良法美意最後將胎死腹中。

 

台灣的教育改革、能源政策、產業政策乃至轉型正義,也是經常淪於單點政策激烈攻防,看不見新系統成形後的好,結果一堆都半路夭折。更別說,的確有一堆政策根本就是撒錢玩補助在討好民意,根本不能跟其他政策串聯成系統,好比說遍布全台的蚊子館,還有一堆短期刺激的經濟振興補助方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