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免驚】生育率低動搖國本?英國學者:過時想法,AI 時代「值得慶祝」

吳洛瑩 2018年12月28日 07:01:00
英國專家提出新的觀點,指生育率下降「值得慶祝」,而不是國家經濟發展缺乏勞力的警訊。(美聯社)

英國專家提出新的觀點,指生育率下降「值得慶祝」,而不是國家經濟發展缺乏勞力的警訊。(美聯社)

台灣的生育率始終在全球排名中敬陪末座,政府頻祭出獎勵生育政策,憂未來國家經濟力因少了人口紅利而疲軟。但英國專家提出新的觀點,指生育率下降「值得慶祝」,而非是一種警訊。

 

英國皇家科學研究所前所長、牛津大學人口學家哈波(Sarah Harper)表示,對專注於提升人口增長率是過時的觀點,也可能對婦女造成危害。

 

《衛報》(Guardian)報導,最新的「總和生育率」(TFR)顯示,全球女性一生之中平均產下2.4個孩子。但有一些國家的TFR特別高,例如西非的尼日(Niger)女性一生平均生下7個孩子,但全球逾半數國家,包括日本、俄國、英國等,總和生育率皆在2以下。

 

 

AI時代 提高教育程度比生育率更重要

 

全球生育率下降趨勢令多國政府和學者感到震驚,警告這種「嬰兒荒」(baby bust)會讓各國面臨人口減少的災難風險。

 

哈波表示,根本不需要因為總和生育率下降而恐慌,若是人口沒有成長,政府也不需擔心。

 

 

哈波認為,人工智慧(AI)、人口遷移和健康狀況比以往更好的長者,代表著國家不再需要人口大量成長,藉此維持自身發展。她說,以人口多寡為國家發展考量的想法,代表需要很多人來保衛國家,並提升經濟力,這是過時的思考方式。

 

人口少 碳排放減少

 

此外, 人口變少無疑對環境保護是正面影響。

 

近期研究發現,只要少生一個孩子,父母親一年的碳足跡可以減少58噸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哈坡表示,降低人類資源消耗至關重要。若是要改善全球區域發展不均的問題,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亞洲與非洲則需要更多資源。

 

自己身為3個孩子的母親,哈波說,總和生育率下降是一件好事,因為25年前人們還再擔心全球人口將會增長至240億,根據目前估計,截至21世紀末,全球人口會達到約100億至120億。

 

 

報導指出,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提升、公共衛生改善、嬰兒死亡率以及婦女發現意識到需要養育人口較多的家庭時,總和生育率就出現下降趨勢。

 

哈波認為,這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家庭生育計畫普及和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更大比例投入職場,都讓婦女養兒計畫延後,並且更有權決定要生幾個孩子,上述都是驅使總和生育率下降的因素。

 

提高生育率可以增加勞動力? 

 

《衛報》指出,但是總和生育率低於2.1的國家,即在所謂「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s)之下,確實令人更為緊張。台灣正是一個經典案例,長期不見起色的生育率,出現缺乏勞動力和老年長照人力的社會問題,因而祭出多項獎勵結婚生子的政策。

 

南韓在2006年到2018年之中,耗費約1341億美元的預算刺激國民生育率;南歐的義大利政府甚至以贈送國家土地,作為生育獎勵,還訂定「生育日」(fertility day)提倡生子大計。

 

1979年提出頗具爭議一胎化政策的中國,也於2015年正式解禁,或是曾傳出北京當局要對生太少的夫妻「課稅」,作為挽救生育率的手段,顯見全球多國都陷於「少子化」的'恐慌中。

 

 

但是哈波表示,認為總和生育率下降,會讓國家發展落後的想法,根本無憑無據。而人工智慧自動化的趨勢,將會讓機器取代人力,政府應該將提升經濟力的重點,朝向改善年輕人的教育,而非促進生育率。

 

哈波說:「歐洲知識經濟中,少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未來人口將遠遠超過國家整體增長的人口,因為自動化會承接許多任務。」

 

社會型態改變 人口已非紅利

 

哈波反擊先前勞動力人口,所帶來的好處,指出在軍事領域中,現代戰爭型態早已不需要大量人口保家衛口;嬰兒增加更讓高齡化社會照護人力缺乏問題雪上加霜,因為孩子也需要被照顧,還要花上多年才能投入勞力市場。

 

她說:「所有證據都顯示,如果家庭、社會和國家都必須處理大量的依賴者,將會剝奪原先可用來推動社會或經濟發展的資源。」

 

 

提升女權、接納移民 是低生育率解方之一

 

若是真的要刺激生育率,「提升女權」可能更為有效。哈波說,讓女性產子後仍能回到職場工作的社會,讓婦女更有選擇權而因此提升生育的意願。另一方面,右派民粹主義者大力反對的移民收容政策,看在哈波眼裡,則認為人口遷移也是挽救低生育率的解方之一,也具有很好的平衡作用。

 

她說:「我相信梅克爾(Angela Merkel,德國總理)接受百萬難民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德國急切需要增加勞動人口。」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