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爾開希專欄:九二共識的藍綠盲點

吾爾開希 2019年01月12日 07:00:00
蘇起承認,是他給那個心照不宣的「同意」起了個名字,叫做「九二共識」,並單方面給出了他認定的定義。(攝影:李隆揆)

蘇起承認,是他給那個心照不宣的「同意」起了個名字,叫做「九二共識」,並單方面給出了他認定的定義。(攝影:李隆揆)

關於九二共識,兩位於此事有著重大關係的台灣前總統都做出了聲明。一九九二年在任的李登輝前總統明確駁斥任何共識的存在;任內與中共簽訂多項協議的馬英九前總統則表示,九二共識當然存在,兩岸曾經出現的良性互動就是基於這個共識。

 

兩位都對,也都錯。

 

我相信如李前總統所說,九二年兩岸並未達成任何協議,也沒有任何成形的文件證明兩岸同意了什麼;但兩岸政府,尤其是相關部門,此後根據當時各自的憲政框架和政府各自表述對一個中國的定義,同意開始了之後多年的對等互動,蘇起承認,是他給那個心照不宣的「同意」起了個名字,叫做「九二共識」,並單方面給出了他認定的定義。

 

前一自然段區區一百多個字,我相信應該就是對所謂九二共識比較客觀寫實的描述,這麼簡單的事實,為什麼在台灣居然爭辯十幾二十多年誰也說不服誰呢?

 

原因是複雜的,首先共識這個名詞,從未被清楚定義過。如果認定這是一種建立於雙方具有某種約束力的協議,那麼毋庸置疑地,兩岸之間對於相關主權、相互政治關係這麼重大的問題上,可使雙方足夠滿意到願意坐下來簽署的任何政治性條約、協議、備忘錄當然都不存在。使用「共識」這個名詞顯示參與過很多兩岸談判及後續互動事務的蘇起,也深知當時兩岸之間的信任度之低,雙方願意勉與同意才有可能繼續互動的那點共識基礎是多麼薄弱。

 

然而,海峽兩岸雙方確實在九十年代開啟了日漸頻繁的互動,甚至可以說從七十年代之前的敵對、八十年代的冷凍到九十年代的解凍,甚至出現日漸活絡的善意互動,並在國民黨於零八年再度執政之後出現了相當頻密的主權層次的突破,例如直航,例如開放陸客來台,並簽署多項經濟民生協議,直至馬習會出現。如果說這些兩岸關係的發展沒有任何政治共識基礎,那是斷無可能的。

 

否定那個在特定環境之下確實起過作用的共識基礎,是民進黨以及李前總統的意識形態使之一廂情願,昧於史實。

 

國民黨近年在台灣推行的主要政治主張非常清楚,就是以創造性模糊,換取兩岸之間的經濟互動,給台灣帶來和平與發展。當然,這個口號是對台灣這樣一個高度經濟型社會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的。也因此,直至今天,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也還在推銷自己的兩岸和平紅利,批判政治對手民進黨搞對抗,搞不好經濟。

 

而從國民黨的這個角度檢視那個九二共識,它有兩項條件必須符合,才能說服台灣人。一是所謂的九二共識不能是統一共識,台灣的命運必須由台灣人自己決定;二是共識的另一方必須是善意的,願意耐心等待。這兩個條件,事實上都不存在,創造性模糊讓共產黨最受不了的就是並未把統一當作預設條件或最終目標;共產黨的極權專制本質,又使得它不具備對台灣善意的可能性。

 

把這樣一個薄弱的雙方勉與同意對所有的不同意的暫時擱置稱為共識,並把它當作一個政黨的政治理念基礎,這是國民黨過去這些年的偏鋒行銷。即使經過太陽花學運,台灣人民對於國民黨的中國政策表達了極大的疑慮之後,國民黨至今仍然堅持中國紅利作為其幾乎唯一的政治論述。

 

國、民兩黨不願真正面對問題,而是藉此作為攻擊對方的選舉語言。這是過去這二十年來,台灣對於這個名詞如此糾結,用了這麼長時間,居然還沒能把一個雖然複雜,但也沒那麼複雜的史實爭論清楚的根本原因。

 

習近平在元旦的講話中,決定不再配合國民黨的創造性模糊,直接表明,共產黨所能夠接受的是「兩岸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而這個定義又是台灣全體——包括國民黨——都不能接受的。

 

在這個時候繼續爭議歷史上是否存在過所謂的九二共識,還有什麼意義?

 

國民黨的政治明星,2020總統大選的可能人選朱立倫質問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那還有什麼?其實是不小心講出了國民黨自己只好緊緊抓住已經破產的九二共識的窘境,但也給明確向習近平說了不之後的蔡英文及民進黨,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維吾爾人、無國界記者組織榮譽董事/落籍台灣中國民運人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