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譯哥到華府」-什麼時候才能揚棄「資格論」的老掉牙心態

項無形 2019年01月12日 07:00:00
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一起給在前線打拚的外交人員更多的支持呢?(外交部/維基百科)

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一起給在前線打拚的外交人員更多的支持呢?(外交部/維基百科)

「口譯哥」趙怡翔赴任駐美代表處政治組組長,媒體與政治菁英們(尤其藍營)持續窮追猛打,最主要的攻擊就是集中在「資格論」。其實,這也是個好機會,讓更多人來認識一下我們的公務體系以及外交工作,以及思考一下整個公務體系用人的問題。

 

主要攻擊一:執政黨用人只考慮政黨機會

 

蘇起批評這個人事案是「外交事務政黨化」,許多人也不斷抨擊執政黨「政治任命」。然而,這樣的批評是很莫名的,因為政治任命本來就是政黨考量,執政黨找來最能夠代表自己、最能夠執行政策的人去做事情,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不管是哪個部會,每一個首長上任本來就都依法可以任用一些所謂「機要人員」,這些人當然都是「空降」,但這本來就是民主政治的常態。

 

而且,目前許多出來受訪的前外交人員們,包括程建人,介文汲,沈呂巡,夏立言或者像是蘇起,每個人都是中國國民黨籍,如果要攻擊執政黨考慮政黨機會,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反問為什麼以前這個重要位置上面全都是國民黨的人?其實,公務員本來就有加入政黨的權利,是不是國民黨或哪個黨,其實都沒有什麼特別,首長本來就可以決定單位裡的主管人事案。

 

我認為,許多國民黨人會跳腳跳成這樣,很單純就是覺得重要位置必須由國民黨人來擔任,還是把常任文官體系當成為黨服務。

 

主要攻擊二:破壞既有體制

 

事實上,既有體制並沒有明文規定駐美代表處的政治組組長需要怎麼樣的資歷。在報導當中有人提到,例如這段報導:「曾任代表處政治組組長的介文汲說,他花了20年的時間才到駐美政治組長的位置。」然而,如果要這樣講,不就立刻傷到才剛任滿回國的前任政治組組長、以及提拔他的沈呂巡大使了嗎?這個體制內總是有人升得比較快,也總是會有「體制外」的人來擔任主管職務,關於政治任命的辦法還是在馬英九總統任內修法放寬員額比例的。

 

其實,根本沒有什麼位置是非得要什麼樣的資歷的事情,過去有一些不成文的慣例,但也從來不是「鐵律」。資歷跟能力從來不是直接相關的事情,資歷很好但表現很差的(老頑固)大有人在,反過來說,資歷尚淺就獲提拔的也所在多有。常任文官當中,有些人的資歷跟經驗與能力呈現正比式的成長,但也有些人是拿階級和資歷去耍威風(其實在每個單位好像都是如此)。前陣子有許多人不斷在炒作「政治任命就是不對」這樣的論點,其實只要跟公務體系有點接觸,就會知道常任文官體系當中各種人都有,絕對不會是有資歷就代表有能力。

 

而且,趙怡翔去當組長其實也只是掛組長的頭銜,並不是直升高職等。《駐外機構組織通則》,第七條規定「外交部得應業務需要,給予駐外人員適當名義對外或予以加銜。」一切都是合於規定,並沒有破壞什麼體制。

 

主要攻擊三:外交部有許多人都沒有他這樣的升遷機會

 

有許多出來受訪的重量級人物說:「像他那麼好的能力和背景,外交部員工很多,但都沒有這樣的機會。」然而,這樣的邏輯是很奇怪的,如果這樣的論點成立,可以拿來質疑所有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事案。例如我們也可以問一下程建人、介文汲、沈呂巡、夏立言這幾個人,你們憑什麼當到組長/大使/主委的啊?還有其他人也一樣優秀卻都沒有這個機會。你們同期都沒當到,你們為什麼可以當?這樣的攻擊不合理,因為,每個位置本來就都一樣,不管各行各業、不管是什麼職缺,能力和機運都同等重要。

 

況且,今天為什麼是趙怡翔來坐這個位子?根據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表示,「趙怡翔從2016年5月起進入國安會祕書長辦公室服務開始,歷經總統府祕書長辦公室、外交部長辦公室主任等職務歷練。」也就是說,他等於是直接參與了吳釗燮部長這幾年來的國安與外交工作,直接往來的對象就是其他國家的駐台機構、AIT各級官員等等。很顯然,部長今天是選一個最能代表自己以及國安團隊的人去接這個重要職務。

 

主要攻擊四:駐外人員薪水很高

 

任何公務人員的待遇以及任用,都是法定的,不可能做出違法的事情。再說,考量到當地的物價水準和日常所需支出後,根本一點都不高。這還沒算入外派的機會成本,例如家人安置的問題。筆者認為,報導當中把「薪水很高」拿來攻擊,事實上是一種對全體外交人員開地圖砲的行為,非常不可取。

    

主要攻擊五:事務性的職位不應該政治任命

 

馬總統受訪時表示駐美代表處的政治組組長做的事情都是事務性的,所以必須由常任文官擔任。

 

這其實是一個很妙的論點。外交人員在外爭取國家地位、為國家交朋友爭取各種支持、傳達國家的理念等等,這些事情怎麼會是「事務性」的呢?又,以「政治組」來說,平常最主要的業務往來對象是美國的行政部門(尤其國務院和白宮)、政黨、邦交國、智庫等等,其實很難區分什麼叫做事務性、什麼是非事務性。

 

這個攻擊論點要搭配看的是,有一種抨擊論點是說,「外交人員一定要經過外交特考才可以」。事實上,大多數外交人員是經由外交特考進去外交部,但不一定。前陣子有媒體一直狂打這點,結果沈呂巡大使直接中槍啊!常任文官有不同的晉用管道,本來就沒這麼絕對,而且若真的要說的話,早期的晉用管道是比現在更不仰賴國考的。

 

在公務體系當中,不管哪個部會都一樣,常任文官跟政治任命的官員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誰一定比較優秀或上位的問題,而且處理的事情很多時候是很難截然二分事務性與否。再說,不管怎麼任命,公務體系當中的主要組成份子都還是常任文官,以外交人員來說,不管是哪一種管道進去的,只要被任命布達,就都一樣是外交人員,沒有誰是處理事務性誰處理政務這樣的區分。

 

以上大多都是政治菁英和媒體提出來的攻擊論點。還有一點與此相關且相似的攻擊,來自許多網友的迷思,例如我看到有人說「代表、副代表只要出去握握手,吃吃飯、照照相就好」並以此論證,所以代表與大使用政治任命沒關係,但政治組組長這樣的職位就不行。

 

這樣的迷思實在是把外交人員看得太扁了,就跟前面攻擊薪水待遇一樣是很不妥當的「地圖砲」。事實上,層級愈高,責任愈大,要做的決定和批示的公文就愈多,接觸到其他國家「高層」的機會就更多,去談的事情就絕對不只是「吃吃飯」而已。

 

我們要了解的是,外交工作非常不容易,尤其台灣處處受到中國打壓,理論上每個人的工作量都超級大的,而且正是因為處處被打壓,所以更需要去用各種不同方式,嘗試為國家交朋友、打開更多的門窗。台灣的外交人員都非常辛苦的,工時比其他正常國家的外交人員還要長很多很多,而且在國內往往還得面對龐大的媒體壓力。面對強權中國,我們實在應該更一致對外才是。

 

政治任命的原理很簡單,就是主管/上司任用自己最能夠信任的人,去執行任務,這在任何民主國家都是常態。口譯哥趙怡翔被媒體和政治菁英們抨擊的點主要集中在他的「資歷」不符,但其實這樣的觀點實在太過傳統。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實際的能力和表現去評斷一個人(尤其年輕人),而要用資歷和資格論?如果一切都是依法辦理沒有任何違法之處,大家到底是在批評什麼?從這一系列的攻擊以及社會輿論當中,或許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所謂的資格與輩份論。

 

同時,在眾多媒體評論當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報導,實際去訪問趙怡翔周遭真正的「基層聲音」。筆者在上一篇評論當中提到,這有一部份原因是基層公務員其實沒什麼自由發表意見的空間。他已經上任了,接下來至少可以開始檢視他所帶到駐美代表處的工作績效(尤其對美國的政務溝通)、工作團隊士氣等各方面的改變了吧?(提示:聽說真的有顯著改變,而且連許多資深外交人員都感到非常正向地「有感」)或者,至少也可以問一下他過去在工作方面以及能力表現吧?可以不要再聚焦資格論了嗎?

 

最後我們應該想想看的是,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一起給在前線打拚的外交人員更多的支持呢?

 

※作者為旅外文字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