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芳專欄:歲計賸餘只用於還債 不是國家永續成長之道

蔡明芳 2019年01月18日 07:00:00

根據財政部的說法,外界指稱的「稅收超徵」,正確來講,就是政府依法執行下,稅課收入的「實徵數大於預算數」。(攝影:李智為)

由於未來一年受到美中貿易戰、各國貨幣政策走向不明、中國經濟下行、歐盟部分國家財政問題與英國脫歐的影響,世界主要經濟組織均預期未來經濟下滑機率急遽升高。

 

近期,OECD編製的綜合領先指標(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 CLI),主要預測未來六到九個月全球景氣的轉折趨勢,該指標2018年初起便緩步下降,去年11月指數(最新的)持續下降到約99.32,明顯較同年7月的99.86為低;歐元區11月指數為99.39,美國為99.59,中國則為98.78。

 

歐元區的情況惡化與義大利債務危機、法國黃背心運動與德國經濟出現衰退風險有不小的關聯性。因此,在未來一年中,對各國政府而言,強化國內需求是減緩全球需求衰退的重要手段。

 

以擴張性財政政策減緩需求下滑是常態

 

雖然影響內需的因素非常多元,但主要仍視消費大眾可以動用的支出而定。當房租、房貸支出、育兒支出、運輸交通費用或外食等費用愈高時,消費大眾在花完上述必要性支出後,當剩餘的可支配所得愈低時,其從事額外消費的意願也會降低。因此,當預期景氣衰退時,預期心理將會進一步降低消費意願,進一步緊縮國內需求。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或減緩需求緊縮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各國政府通常會利用減稅或增加政府建設支出等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支撐需求。

 

為此,政府也透過降低所得稅率來減緩受薪階級的租稅負擔,以期增加民間消費。近來,總統提出要將經濟成長的果實讓民眾共享,這樣的方向應是全民所期待的,可惜的是,後來被部分媒體簡化為發紅包的政策,更引發民眾對於稅收「超徵」的誤解。

 

稅收沒有超徵的問題

 

根據財政部的說法,外界指稱的「稅收超徵」,正確來講,就是政府依法執行下,稅課收入的「實徵數大於預算數」。解釋更白話些,就是「實際上收到的稅收比預期來得多。」因此,也無所謂歲計賸餘退還給多繳錢民眾的問題。

 

例如,若某甲預估年收入與支出各會有一百萬,最後發現有5萬元的賸餘,可能來自於其節省支出或臨時性的收入使得其實際收入較預估值多了5萬,此時,某甲是否會被要求必須將5萬元退還給其雇主,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同理,若政府的稅收出現歲計賸餘,可能原因為租稅收入較預期中好或樽節支出的結果,因此,要求政府將歲收退還給多繳稅的納稅人並不合理。原因在於稅收的增加並非源自於納稅人面對的稅率提高,而是因為其收入增加使得其總稅收增加的結果,故並不在多繳稅的問題。

 

可惜的是,這樣的誤解透過網路被迅速傳遞,讓原本的政策初衷消失了。在錯的事情上鑽牛角尖,更是國家進步的阻力。

 

把對的事情做對才可讓國家永續成長

 

在財政稅收較寬裕的情況下,政府將部分的歲計賸餘用來還債、幫助低所得者或投資基礎建設等都是國家需要做的事,就像企業將多餘的錢用來還債、改善企業不足之處以及投資新的廠商設備一樣,這是一個永續經營的企業或政府該做的事。

 

換句話說,只將歲計賸餘用來還債,是最保守且沒有遠見的作法。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政府對於輿論的反應必須較過去更為迅速,我們也期待政府在正確的事情上可以不厭其煩地向民眾說明。把對的事情做對,才是全民之福。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關鍵字: 稅收 經濟 歲計賸餘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