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侄文稿》可以借給日本 就是不敢借給中國

黃樂祈 2019年01月20日 07:00:00
如果連國寶互借也做不到,台灣何以相信與中國有「民主妥協」國家未來的空間?(圖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一隅/攝影:黃樂祈)

如果連國寶互借也做不到,台灣何以相信與中國有「民主妥協」國家未來的空間?(圖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一隅/攝影:黃樂祈)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孔子這句話,真是大道理。

 

新一年才過了半個月,台灣輿論卻沒有止息片刻的空間。習近平和蔡英文在年首唇槍舌劍幾個會合,未幾,趙怡翔駐美、蘇貞昌組閣、管中閔遭彈劾等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各界議論紛紛,熱鬧哄哄。不過,諸多風波中的一件「小事」看似較少人關注,但筆者卻以為不然。

 

事緣國立故館博物院剛把有「天下第二行書」美譽的《祭侄文稿》真蹟外借予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此書法出自顏真卿,揮毫於乾元元年(758年),當時正值安史之亂,顏氏一門三十餘口因不降安祿山被殺,後來顏真卿派人尋得姪子頭顱,肝腸寸斷之際,隨手拈來極品。

 

不過,《祭侄文稿》畢竟已在人間一千多年,既是落紙雲煙,卻又弱不透風,此行遠赴大和,難免有人反對。中國抗議固然不意外,連台灣國內也貶惡之音。譬如中視《夜問打權》主持人黃智賢女士,在節目就道出一句「如果在日本展出,我寧願這個國寶回到北京處,也不願它落到日本手裏」。問題來了。《祭侄文稿》「落到」日本手裏,它還是會歸回台灣,但「回到」北京處,它會重歸台灣嗎?

 

誠然,這並非有心為難台灣的假設題。回首馬英九在2008年上任後,極力提倡九二「共識」,與中國關係一時之間吹起一陣春風。於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能否合作就成為了文化界的焦點。翌年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合共向國立故宮博物院借出37件文物,台北得以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及後,中國一方接續多次向台灣借出文物,最著名一次應為2011年春浙江省博物館借出《剩山圖》,與台灣藏有的《無用師卷》在台北合璧展出,由黃公望在元至十年(1350)畫成的名著《富春山居圖》。然而,台灣一方並無禮尚往來,始於沒有把文物借給中國展出。事出當然有因。

 

最大原因乃法律和保險問題。由於中國堅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假若文物借出後,中國以所有權人的立場把文物扣押,台灣將束手無策。為此,國立故宮博物館希冀中國制訂免扣押的法津條文,但中國一直不願,只回應指其國家領導人和高層可以承諾歸還文物。於此,台灣自然不能接受,文物也就不外借中國了 更多野島剛著,《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台北:典藏,2016),頁211至222。。原來,中國文物外借台灣,中國不怕;台灣文物「落到」日本手裏,台灣不怕,唯獨台灣文物「回到」北京,馬英九政府卻不敢(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為特任官員,政府以特令任命)。

 

是以,恕筆者未能同意黃女士的立論。今日,《祭侄文稿》幸好「落到」日本手中,而非「回到」北京處。馬英九執政八年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歷史,正好無聲的為中國之不可信下了一個抹不掉的註腳。

 

眾所周知,無論政界在接下來的一年幾有多少風波,一到大選前夕,任何總統候選人都不可能逃避兩岸議題。然而,國民黨在馬英九年代,表面與中國尚且稱兄道弟,大開門戶,但底子原來連完璧歸趙的信心也匱乏,試問當下何以說服大眾「一中各表」與「一國兩制」兩套說法之間有某種互信的「共識」?又何以說服選民中國是一個可以信任的談判對手?如果連國寶互借一樁「小事」亦只能石沉大海,與中國「民主協商」(習近平語)台灣的未來意義何在?難題當前,看來只有藺相如才能作答得無可指摘。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香港《時代論壇》觀點版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