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臺灣關係法》40年後的簡單教訓

李濠仲 2019年01月22日 07:00:00
當「中華民國」一夕間變成美國人口中的「台灣統治當局」,這個國家就注定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繼續艱辛地和全世界打交道。(湯森路透)

當「中華民國」一夕間變成美國人口中的「台灣統治當局」,這個國家就注定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繼續艱辛地和全世界打交道。(湯森路透)

1978年12月27日,美國總統卡特指派國務卿克里斯多福為其私人代表,在台北會見當時的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孫運璿、外交部長蔣彥士和參謀總長宋長志等人,為卡特決議終止美國和中華民國之間的政府關係進行善後。

 

當時雙方協議內容,包括如今大家所知悉的:美國政府承認中華民國之國家及政府在法理上有權對其目前所控制之領土行使統治權力;美國政府承允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時或終止前,採取立法措施及其他行動,以保證中華民國所控制領土之和平及該領主內中國人民之安全將決不受到危害;為履行保證,美國政府同意此等立法措施將包括繼續供應維護中華民國和平及安全所需之武器與裝備之安排…

 

接下來,1979年1月1日起,「中華民國」在美官方文書全數改為「台灣統治當局」。美國國會則根據克里斯多福和孫運璿等人對話內容,制定一部日後影響台灣甚鉅的《臺灣關係法》。這部台美之間的特殊法令,行走至今年已滿40年。

 

克里斯多福訪台和孫運璿協議內容之中文原件。(圖片取自「國家寶藏」/翻攝自美國馬里蘭州檔案局)

 

這一兩年來,川普政府對中戰況加劇,另方面台美關係許多環節則出現比《臺灣關係法》更進階的互動。美國國會在過去一年內便相繼提出、通過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案、《國防授權法》和《台灣旅行法》。華府國會對台友善氛圍尤其明顯甚於以往。美國副總統彭斯的幾次公開發言,也都被視為美國正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

 

不過,假若回溯40年前克里斯多福對中華民國所作的保證,對照日後台灣在欠缺國際地位下所面臨的現實窘況,即知當「中華民國」一夕間變成美國人(又或者世界上多數國家)口中的「台灣統治當局」,這個國家就注定無論擁有來自美國多大的保證或力挺,它都依然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繼續艱辛地和全世界打交道。更何況,美國政府對外很強悍,對內有時卻未必令行全國,台美關係升溫,步出政治圈,當地商界、學界傾中比例依舊讓台灣望塵莫及。

 

《臺灣關係法》迄今,它確實提供了台灣過去40年一定程度的安穩,卻又無法讓人天真地以為擁抱美國就能高枕無憂。發明「跨文化敏銳度發展模式」的學者班奈特對美國人的描述是:他們具有典型的實作精神(get things done),遇到問題,總是把焦點放在那些可能阻礙實踐目標的障礙上,永遠會以務實的態度去評估尚未確定,尤其負面的影響。美國小孩從小就得學習如何避免讓自己陷入困境,他們會不斷思考為了成功,要如何避開不利因素。

 

《臺灣關係法》40年後,我們總該學到些簡單教訓,也就是和美國人打交道,很難繫於情感、友誼或者所謂價值觀,有時太過訴諸軟性訴求,在美式文化中恐怕還會被當成懦弱或示弱。一旦寓居其間,不消幾時你就會明白,凡事皆面對現實,出手務實且實際,那是在美國人面前最有效的自保方式,它覺得有資格受保護的對象,其實是「強者」(至少要是堅強的),話說回來,美國人也會希望你這樣做。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