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戰有機會讓香港一改過去依賴中國的習慣

陳家宏 2019年01月27日 00:00:00
貿易戰也可成機遇,好讓香港一改過去依賴中國習慣,重塑昔日面向全球的應有定位。(美聯社)

貿易戰也可成機遇,好讓香港一改過去依賴中國習慣,重塑昔日面向全球的應有定位。(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自去年3月開打以來,美方已分兩階段,向合共2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這數目已大概等如去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5055億美元的一半。儘管中方在休戰期間多番提出各項方案讓步,承諾將會購入更多美國商品,但美方立場依然堅定,反要求中方應作更多妥協,否則不排除對餘下中國進口總額的2500億美元商品,開展第三階段的徵稅措施,為這場中美史上最大貿易戰All-in押注。

 

中國情勢相對被動,其一受限於去年進口美國商品總值只得1300億,雖有反制措施,但難以用同等規模的報復性關稅來抗衡美國。再者,綜觀兩國近月多項經濟數據,美國仍是較有優勢及本錢與中國打這場硬仗。在「誰是大客誰話事」的基本商業邏輯下,面對美國這位野蠻大客,中方在談判過程中只得步步忍讓。

 

貿易戰以外 美以新冷戰全面抗中

 

形勢更為不利的是,貿易戰只屬中美角力的開端,另一邊的科技戰線已寂然開始。若以航空、軍事及資訊等當今三大技術,來評定一國之綜合國力,美國有著顯著而巨大的優勢,中國深明,若要追趕甚至超越美國,應以門檻相對較低的資訊科技來突圍。但從中興到華為事件,就看出美國有部署地向中國作出反制,慎防資訊科技領域出現缺口。

 

明刀明槍的貿易戰,到暗中較勁的科技戰,甚至美國副總統亦宣言中美將進入新冷戰時代,這證明美國政商學各界別已正式統一口逕,正視中國威脅並著手對抗。中國威脅論已談論多年,中美貿易逆差亦不是近來之事,為何到現在才正面交鋒?歸根究底,就是習總不再韜光養晦,強要出頭有所作為,而2015年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劃,就是向國際最明顯的宣示,亦因此觸碰美國各界的神經底線。儘管特朗普上場大搞分化,但以理順貿易逆差之名開打經貿戰,卻未有受到國內各界太多質疑。

 

一切皆因強出頭 挑戰中仍隱藏機遇

 

美國為保世界龍頭地位,必然全面抗衡中國威脅;而中國的土豪式崛起發展路徑,亦不會輕言作出改變。由此可見,中美兩國勢必嵌入長期互鬥,置身其中的香港豈能安然無事?與其押注歸邊,不想被動受害,倒不如審視自身優勢與價值,重塑香港本應有的全球視野與國際定位,才可化挑戰為機遇。香港應如何審時度勢,為自身重塑定位,或可從以下一件關於原子筆的事件得到啟示。

 

話說在2016年初,總理李克強出席山西座談會上感嘆,中國貴為製造大國,單是生產原子筆已是全球之冠,每年高達400億支,但仍一直無法生產原子筆筆尖的鋼珠,要靠進口才成。生產筆頭的鋼珠球與球座體的尺寸精準度要達千分之二毫米,因其硬度、開切口與墨水溝槽均要配搭得天衣無縫,才能達致書寫流暢又不漏墨,單是一枝普通原子筆,就蘊藏著只有日本及瑞士等國才有的高科技!由於中國在生產上只能作低端合成,故有研究指,一支售價十多元的原子筆,中國生產商只能獲利每支一毛錢。

 

一支筆帶來大啟示 

 

雖說薄利多銷足可獲豐厚利潤,但若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就隨時會被所取代。從一支普通原子筆,再次提醒中國以至香港,著力研發科技才可在現今新經濟時代下鞏固優勢。科技重點在人才,如何定立更優厚更寬鬆政策來吸引各類專才來港,將會是本港可發揮的價值及定位。

 

另方面,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多國經濟已續漸復蘇,各地購買力亦與日俱增,將商品推銷至其他海外市場已較之前容易。從這角度看,貿易戰也可成機遇,好讓香港一改過去依賴中國習慣,重塑昔日面向全球的應有定位,積極與多邊加強經貿往來,香港才可在這段持久的中美角力覓得出路。(本文章原刊於香港《蘋果日報》觀點版,由作者及《蘋果日報》授權轉載)

 

※作者為香港永續經濟聯會召集人

關鍵字: 中美 貿易戰 香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