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那巴掌只求自己暢快 豈管他人歷史傷疤遺留千秋

朱原慶 2019年01月26日 00:00:00
鄭惠中那一巴掌是貨真價實的拳腳相向,以暴力作為最終訴諸辦法,拒絕民主社會不同認知間的談話,拒絕斡旋,只求達到己身立場滿足。(攝影:李智為)

鄭惠中那一巴掌是貨真價實的拳腳相向,以暴力作為最終訴諸辦法,拒絕民主社會不同認知間的談話,拒絕斡旋,只求達到己身立場滿足。(攝影:李智為)

論究台灣的民主體制,抑或世界上所有的民主體制,我們皆可用下列兩種原則性的價值,簡單總結其運作的整體形式,那就是「競爭」和「參與」。一來「競爭」意旨:所有的意識形態,都能以(甚至是說「該以」)和平、理性溝通的方式,來進行對敵立場的談判與斡旋,爭取全體人民的抉擇傾向己方,使抽象的意識形態,化作新政策新法規,具體實踐,成為公共社會生活的總體目標;二來「參與」明示:任何人的任何意識形態論述與主張,皆擁有跨過公共討論門檻的權利,擁有和平地爭取認同與付諸執行的機會。

 

如上的兩項原則,套用到國際上其他採行民主制度的社會當中,例如在德國,脫離二次大戰後,雖然我們可以看見其社會中大多數人,對於歷史慘痛記憶的集體反思與嚴正批判。不過,聚焦近年德國政壇,我們亦可看見,其因為自身民主價值,而必然地做出了維護競爭和參與兩項原則的具體實踐,在如是實踐中,明示著一種顯而易見地道理:只要你是用「談」的,而非用「打」的,那麼國家基本會/要保障你「表達」的權利。

 

在德國的政黨列表當中,不乏存在將反民主作為中心主張的極端政黨,有些甚至坦然地大聲傳述自身種族主義、排外意識的敏感論述。例如,德意志國家民主黨(NationaldemokratischePartei Deutschlands, NPD),作為德國政壇上的新納粹主義分子,在李樂曾、鄭春榮主編的《德國發展報告》中指出,該黨曾發行一本刊物《明文》,並於過往內容載明道,德國不需要清真寺、排斥移民與難民加重德國社會負擔等,極端右翼的排外論述,嗣後遭到德國郵務公司以特定立場拒絕寄送,最終德國聯邦法庭介入爭端,裁決該刊物享有著作出版自由,為民主社會言論自由的權利所保障。

 

言論自由的保障,包容多元歧見,提供了意識形態自由且和平流動於社會的基礎。在台灣,守舊派人士想要保存威權時代領導人的神格地位,決心及其背後思想皆毋庸置疑,但相對地,如此堅定的決心與立場,也得接受在這個社會上有其他一些人,正在揭竿起義,提出訴求,欲推翻其既有主張和事物的狀況。而這正是因為我們,活在實行民主的台灣。

 

如今,文化部以轉型正義的意識形態欲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為去除威權時代象徵,找出具體辦法,目的在於,實現中央想由公權力的角度,促使台灣社會對過往共同歷史,重啟一場以理性對話為基底的立場交流。為達此目的,把蔣公從陳腐的神壇上請下來,實屬必然,不然在存有「政治正確」的答案前提下,我們如何得以理性談論不同立場,更遑論化解長遠歷史傷痛,達到互相理解與尊重。

 

文化部的行政目標不能簡易化約為去蔣化,更難與郝龍斌先生所論及的去中國化劃上等號,具體而言,它甚至比前述所提及德意志國家民主黨的極端立場,更為溫和且立意良善許多。並非為樹立誰對誰錯的絕對判準,而是為台灣社會徹底釐清過往共同歷史的不同認知,促發歷史對談,溫和地理解彼此相對的立場,真正做到化解隱性社會對立的目標。不過,卻仍得活活挨受情緒激動的不同立場人士狠狠一巴掌。

 

此舉已然脫離平時網友間所戲稱的,在論述上「打臉」對手的羞辱式攻擊得分,而是貨真價實的拳腳相向,以暴力作為最終訴諸辦法,拒絕民主社會不同認知間的談話,拒絕斡旋,只求達到己身立場滿足。等到自己內外身心都暢快舒爽,管別人家的歷史傷疤遺留千秋還是萬代。

 

當然,談到中央近時廣泛推進的轉型正義,確實如同我們所看到的,在許多初始討論的階段當中,立場的異質性必然地已將不少人推入了言論對立的無盡漩渦。然而,這也正明示著,我們是如何真實地陷於歷史對話的陣痛階段,邁向真正的社會和解。過程艱辛在所難免,畢竟不同立場的不同本質,立基於諸多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情緒。

 

此時,民主社會的兩項原則性價值,則更當受到謹慎重視,具體遵循。只因對立的情緒記憶,極有可能隨時爆發如同今時今日這般無端的肢體暴力,此等非理性行為,終將促使台灣社會人民的價值永久對立,更將永久阻斷和平討論與理性談判的進行,干擾民主社會運作的整體形式,是為威脅台灣民主的潛在破壞因素。我們皆應當予以嚴厲的譴責才是。

 

※作者為關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排灣族山地青年/國立大學政治系三年級學生

關鍵字: 去蔣 巴掌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