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台灣需要修憲 不是制憲

主筆室 2019年01月28日 07:02:00
賴清德認為,現行憲法是為中國制定,而非為台灣量身訂做,影響台灣進步發展,越來越多台灣人支持台灣應該有一部新憲法。(攝影:羅佳蓉)

賴清德認為,現行憲法是為中國制定,而非為台灣量身訂做,影響台灣進步發展,越來越多台灣人支持台灣應該有一部新憲法。(攝影:羅佳蓉)

賴清德在台灣制憲基金會成立的場合裡表示,現行憲法是為中國制定,而非為台灣量身訂做,影響台灣進步發展,越來越多台灣人支持台灣應該有一部新憲法。不少人認為,中美貿易戰已經如火如荼,國際社會對於台灣的同情與支持已達到前所未有的局面,類似的台灣制憲主張應該有其新意;但事實上,這仍然是一個昧於現狀與事實的看法。

 

中華民國原憲法在中國制訂,與台灣幾乎沒有干係。從世界各國的憲政發展史來看,類似台灣這種直接適用被移植過來的憲法,可說是絕無僅有;更不用說,當初張君勱在草擬這部中華民國憲法時,為了遷就國民黨的孫文學說思考以及防堵蔣介石濫權,在憲法設計上處處妥協,刻意以西方內閣制為架構,還用國民大會間接選舉總統,使其在適用於台灣時矛盾盡現,蔣介石政權於是直接以動員戡亂的戒嚴體制冰凍這部憲法。

 

解嚴後,李登輝前總統開始著手修憲,逐步達成「改選萬年中央民意代表」、「廢除國民大會」、「引進總統直選」、「凍省」、「取消立法院的閣揆同意權」等等,使其稍稍堪用。不過,增修過後的憲法仍有諸多妥協色彩,諸如,總統總其責卻缺乏介入政務的舞台與負責的機制,行政與立法兩院分別被考試與監察兩院分權,使其負責與制衡的權力失衡。而更多人在意的是,增修條文前文明訂「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使得這部憲法被確認為「大中國憲法」,這才是許多獨派人士主張「制憲」的主因。

 

對照李登輝後來的政治主張,他當初之所以會讓「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進入增修條文前言,顯然是政治妥協下不得不的主張。二十年前的李登輝需要妥協,那現在台灣的政治局勢需不需要妥協呢?衡諸國內外的局勢,這答案實在不言可喻。

 

憲法是國民意志的展現,憲法的存在同時也有凝聚國民意識的功能,這與賴清德也認為新憲法應該有團結台灣人民功用的說法如出一轍。但如果台灣連修憲都這麼困難了,有什麼理由認為台灣現在已經到達制憲的時機?一步跨到制憲主張,揚言要廢掉「國家統一前」的字眼,這是凝聚共識或者分裂台灣?從李登輝於1991年開啟的七次憲改工程,無論就程序或實質來看,其幅度之大其實已經近乎是沒有制憲之名的制憲工程,斤斤計較於無涉政府實際運作的《憲法》前言,於賴清德所說的保護人民、合理化政府運作、團結台灣人民,又有何益?

 

對於賴清德的主張,美國國安會前官員葛林表示,他理解台灣(中華民國)憲法的確有些奇怪之處,必須修改,但修改憲法的動機,不能出於警告中國,或激勵深綠基本盤,不能出於政治動機。葛林指出,修改憲法不會嚇阻中國大陸,卻可能削弱美國、日本等地對台支持,如果是他,會注重如何讓國際社會更支持台灣,而非著重於象徵性的行為。這說法與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何瑞恩日前在報端為文的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美台關係的建構不應以力壓中國為核心,強勢地在臺灣海峽展示美軍武力,甚或鬆綁美台高層互訪的限制、高規格接待蔡(英文)總統,並不會讓台灣更安全繁榮。

 

台灣目前適用的這部憲法有諸多需要修正的地方,它必須給總統更大的授權與空間,必須賦予民意機關更強的監督制衡能力,它應該調整讓18歲公民權以及更多的人權條款入憲以符合國家潮流。不過一旦進入所謂的「制憲」議程,上述的所有討論都會被迫停止,代之以無窮盡的意識形態對抗與美中台之間複雜的政治連動,於是制憲不可能,修憲也不可得。台灣需要修憲,不是制憲;關於後者,現在還沒有那個條件。

 

關鍵字: 修憲 制憲 賴清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