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除去殖民符碼  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朱孟庠 2016年10月16日 07:00:00
新政府已全面執政,應從公共空間的意象建構起,除去「殖民符碼」,建構自己的「文化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攝影:李隆揆)

新政府已全面執政,應從公共空間的意象建構起,除去「殖民符碼」,建構自己的「文化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攝影:李隆揆)

<政經看民視>劉文雄、周玉蔻二人強調自己對中華民國的情感應該被尊重,所以不宜輕易破壞現狀。臉友留言給我,朱老師:「請問台灣的主體文化或文化主體是甚麼?」他顯然要提醒我,不要忘了中國文化的根。也有臉友略有不滿地表示:要除去「殖民符碼」,所有地名乾脆都改成:台灣1線、台灣2線…他或許不知道台灣過去每條路名,都有自己的故事。蔡總統國慶文告強調:台灣曾走過族群對立與國家認同對立,提醒了過往民主之路的漫長啊!1998年我出版了《認同與記憶》,唉,都快20年了,怎還在談認同問題?

 

我們珍惜今日這沒有經過流血革命的民主果實,台灣已轉型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的能量及公民團結的力量一直是台灣進步的動力。然而,四百年來的殖民史,台灣成了喪失歷史記憶的一群人,節日、路名、國花、國旗、國歌、公共空間存有的圖像…其文化符碼難脫殖民意識,呈現的是台灣人精神上的斷層。周、劉二人該了解台灣人終究盼望作自己的主人,台灣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和英雄?這片土地上充滿了祖先打拼的血汗故事,這是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凱達格蘭大道而不是介壽路?當然路名只是符碼之一,想想看:台灣人從小到大,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了多少不屬於台灣的精神圖騰、歷史圖像…? 「記憶」,是凝聚族群情感的膠著劑,也是重建主體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認同」最根本的思維基礎。找回台灣民族的記憶,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人文圖像,是新政府的責任。

 

總統一再強調兩岸應「維持現狀」,同時又說:「為了讓國家真的『脫胎換骨』,新政府會一步一腳印。」當然我們能理解「維持現狀」是說給中國聽的,但對內真要一步一腳印地建構台灣主體意識,這個國家才能『脫胎換骨』。當典禮開始唱著國歌「吾『黨』所宗,以建民國」對台灣人而言,仍是殖民烙印!台灣在社區營造,生根土地走出自我的同時,那麼殖民符碼也該一步步除去吧!如此才能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文化是人與時空互動的產物。曾聽到兩位12歲的學生,在討論台灣人「根」的問題,少年突然說:「植物的根就在土裡,你的根在你腳下!」連孩子都有這樣智慧的體認,周、劉二人,甚且是所有在台灣的中華遺民,真該重新省思那僵化的中華民國認同,著眼於台灣的人文。根就在我們的腳下,就是養育我們的母土啊!真不必老是回溯那條永遠剪不斷的中華臍帶啊!從台灣主體性來看,中華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海洋民族,打開全新視野,在創新與多元並存的文化中,是有機的,不斷前進的。    

 

關鍵的年代,新政府已全面執政,莫忘祖先遠渡黑水溝的打拼,這樣的移民精神,可以媲美美國的拓荒史,從公共空間的意象建構起,除去「殖民符碼」,建構自己的「文化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相信這些可歌可泣的歷史圖像,足為惕勵子孫的典範。一步一腳印,當有一天台灣人能真正歡天喜地慶祝自己的「國慶」時,當國手陳金鋒領著小球員唱的是台灣自己的國歌時,那意象才真象徵台灣人的驕傲與傳承。

 

※作者為前李登輝基金會副秘書長/藝術家及藝術教育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