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三延役虛擲預算更延宕能源轉型

趙家緯 2019年01月31日 00:00:00

核三延役,絕非是這時刻應選擇的解方。(屏東核三廠/資料照片)

面對「火力每年減1%」以及「廢除非核家園條款」兩項公投結果,所帶來的政策衝擊,行政院於今日提出能源政策檢討。在此期間內,擁護核能陣營積極倡議應考慮核三延役此選項,但若從未來供電穩定需求、核三延役成本以及能源轉型機會成本三角度觀之,核三延役既無必要性,亦是虛擲預算,延宕轉型。

 

擺脫缺電思維 掌握體質調整契機

 

主張核三延役一方,強調核三延役可有效降低供電風險。但實際上若爬梳經濟部與台電提出的未來電源開發規劃以及對於未來用電預測的分析,則可知臺灣已度過供電最為吃緊的時期。

 

如下圖所示,若依據經濟部於2018年12月19日於台積電南科3奈米廠環評案所提出的資料,其考量各類新的投資案後,估算未來七年間,每年尖峰負載將會成長1.4%。而筆者以此成長率,估算未來至2030年時的用電需求,則發現在核電廠如期除役、淘汰臺中、麥寮甚至和平等老舊燃煤機組的條件下,臺灣未來備用容量率最低都可維持14.6%以上,可確保供電無虞。

 

且若可積極提升臺灣的能源效率,履行經濟部於2018年9月報請行政院核定的「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中提出的各項措施,讓未來用電成長幅度降至每年0.5%以下時,則自2022年起,備用容量率均可達到20%以上,確保臺灣在落實非核家園的過程中,同步加速減煤進度。

 

 未來備用容量率變化趨勢。(作者製表)

 

延役的真實成本

 

擁護核三延役的另一理由,乃是有助於穩定電價。而依據媒體報導,核三若要延役20年,需再花費200億進行機組更新(含50億元為福島核災後安全升級費用)、以及福島後核安加強措施。另外,延役所增加的核廢料及乾貯設施,也將使後端處理費用增加380億,總計延役20年將需要580億元。但若比較國際延役成本以及核三廠反應爐距離斷層僅700公尺的地質特性,此成本顯有低估。

 

以日本為例,前年日本美濱核電廠光是3號機延役,就花了450億新台幣;另外高濱核電廠1、2號機延役,也需花費622億新台幣進行安全強化工程,花費皆高於台電所評估的核三延役成本。此外,國際間在福島核災進行的核安升級計畫,日本平均每座核電機組就花了180億新台幣,為台電評估的3倍以上。

 

更有甚者,依照「原能會列管運轉中核能電廠有關福島後管制案清單」顯示,台電尚未完成「核能設施地震危害重新評估」(SSHAC)專案計畫,重新評估地震危害對核能電廠之影響,故尚無法分析結構、系統與組件的強化需求。由此可知,台電提出僅需花費200億進行機組更新的估計實屬低估。

 

若以日本福島核災後,提出延役申請的美濱核電廠、高濱核電廠以及東海核電廠的機組更新成本估算,每百萬瓩(MW)所需成本平均為4300萬台幣左右。以此估算,核三延役的機組更新成本將達820億元以上。反映到每度發電成本上時,至少需增加0.28元。而依據國際最新核廢處理成本估算,每度電需提撥將近0.9元於核後端處理,方為合理。

 

故綜合上述估算,若核三延役使用,其發電成本絕非2018年時平均每度1.3元而已,而是將達到每度2.3元以上。而此發電成本與2025 年時的離岸風力以及太陽光電的發電成本,均已相近。故核三延役,對電價穩定效果有限。

       

更好的選擇

 

世界經濟論壇強調未來電力系統的新趨勢是低碳化(decarbonization)、數位化(digitalization)與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而核三延役將會因其預算排擠效應,阻礙臺灣能源轉型。

 

核三延役所需增加1100億元以上興建預算,若用於節能、智慧電網以及儲能技術發展等三面向,可創造的分散式能源系統的轉型效益:

 

節能-行政院於2017年7月核定之新節電運動方案中,預估將於四年內投入160億元的預算,達到2020年時累計節電量44.69億度以及抑制尖峰負載達83.32萬瓩。若依此政策成效推估估算,將核三延役投資轉移至節能時,可使2025年累計節電量達到200億度(核三發電量的1.4倍以上),尖峰負載抑制量達到440萬瓩(核三淨尖峰能力的2倍以上)。

 

智慧電網-目前行政院提出的「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總預算為1399億元,其中花958億元於低壓AMI,以2030年達到600萬具智慧電表為目標。效益為2030年累積之節電量可達 410 億度,減少台電尖峰機組虧損以及電費支出合計新臺幣 1,435 億元。

 

亦即台灣的智慧電表推動的目標,就是花快1000億元,讓低壓電表的普及率過半,可省下相當於核三廠發電量2.8倍的用電量。故若把核三延役的1100億元,作為擴大智慧電表佈建的預算,以此比例推估,就能加速讓台灣達到全面汰換成AMI 的發展目標。

 

儲能技術-儲能技術為邁向高比例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技術,但國內並未有大規模的儲能技術投資。相較之下,法國國家電力公司(EDF)於今年三月宣布將於2035年前,投資80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3000億元)於儲能技術發展,增加10GW的儲能裝置容量。

 

若以此效益推估,將延役所需的1100億元轉投資於儲能技術發展時,可創造約達3.6GW的儲能裝置容量。且藉由大規模儲能技術的發展,可有效調配2025年時高達25.5GW的變動性再生能源,建構彈性電網,加速能源轉型。

 

兩年多下來,臺灣能源轉型已有初步成效,再生能源發展已超乎預期,空汙季時的燃煤火力發電量亦有所削減,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故面對去年年底公投所帶來的影響,執政者應以更積極的節能政策以及公民電廠為核心的再生能源,讓民眾從能源轉型的被動響應者,成為主動創造者。核三延役,絕非是這時刻應選擇的解方。

 

※作者為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