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是以色列?以色列政情與柯文哲外交征途解析

Raphael Lin 2019年02月26日 00:02:00
柯文哲飛往以色列主要落腳耶路撒冷和首都特拉維夫兩大城,行程全面多端,雄心宏圖不難想見。(圖片由台北市政府提供)

柯文哲飛往以色列主要落腳耶路撒冷和首都特拉維夫兩大城,行程全面多端,雄心宏圖不難想見。(圖片由台北市政府提供)

2019年2月23日起柯文哲市長出訪以色列,以今時柯市長政壇權重與總統大選氛圍論,這場外交秀和接下來一系列的出訪顯有多重意涵,容此試作解論。

 

跨洋征途,試溫總統路

 

首先,柯市長出訪當然不能單就以色列為塊,包含隨即於後的柯文哲訪美,這是一個套裝的競選總統外交行程。到美國不論是接觸政府、國會或智庫,都係傳統台灣政治人物大選前的「面試」,無法避免另也是發光機會;至於美國行前置以色列則就有著他可能的複雜原由和投射心理。

 

為什麼是以色列呢?柯市府對外一個公開且優美的說法是,以色列就像希臘時期夾縫於兩大強國間的「米洛斯」(Melian),面臨威脅侵犯、亡國乃至復國。這個顯然幕僚準備的歷史背景,想要投射的無非是台灣處境有些雷同於飽受恐嚇的以色列,然後想要主張台灣應該像以色列「拿出實力」,從而操作「米洛斯對話」。而這個領導台灣對抗的領袖隱約就投射柯文哲、意圖博取選票。

 

這是柯文哲在國際關係見解上一貫的「現實主義」,只是柯式現實主義是淺薄、直白式的那種罷了。假若這個命題為真,則至少會有下述幾端討論。台灣什麼角度、多大程度上類同以色列?又柯文哲是那個帶領台灣人民過紅海的新摩西嗎?

 

先說以色列,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3個小時戰爭就開打,緊接著數十年間蘇伊士戰爭、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等多次征戰,英勇驃悍的以色列國防(Tsahal)不斷的戰勝圍攻的阿拉伯各國軍隊,越打佔領區越多,引起國際調停和不間歇的恐怖攻擊。回望以喻,就像是聖經裡大衛對抗歌利亞的故事,延伸點看則確有台灣生活於虎視眈眈巨人旁的影子。

 

政治體制和運作的比附

 

另個角度看以色列,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一個意識形態交雜、族群矛盾且政壇混亂的小國,這點又是有點類似我們台灣,而移民問題也正是「錫安主義」著眼的核心關懷。《以色列建國宣言》當中就指出「必須馬上解決猶太人流離失所的問題……以色列國將完全接受猶太移民。」,從而有了後來的「回歸法」,實際例子如1949-1950間的「魔毯行動」,以色列秘密空中運輸救出四萬五千民葉門猶太人;他如「所羅門行動」之於伊索比亞;還有像是以色列政府給付羅馬尼亞獨裁者西奧賽斯古(Nicolae Ceauşescu)一億一千萬美金交換四萬多民猶太人自由,都是同例。

 

建國之初至今,以色列就不斷容納相對人口數很大比例的移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以色列人口中有約莫20%阿拉伯人,這些阿拉伯人在本命上的社會文化根本不同以色列人,但又真切生活於以色列國境、擁有投票權。具體的說以色列的阿拉伯族群就與曾長期執政的以色列工黨結盟、「投票時」同邊。

 

柯文哲每每公開條陳的國際政治實力原則,是一種通俗而且滿足鄉民口味的見解。(圖片由台北市政府提供)

 

再說以色列猶太人本身也分兩大族類,可以分成歐洲系統的阿肯那茲人和土耳其、南非體系移入的瑟法底人。這兩種人同是猶太族群但因著移入時間、背景歧異所以有著見解和利益上的問題,就這點看也有些類似今日台灣紛沓的族群,當然我們台灣境內所謂沒有單一族群觀點,但就爭鬥和分裂的觀點入手沒大不同。

 

緊接著我們也可觀察以色列政壇激烈傾軋為鬥的持續狀態。簡略政體言,以色列是內閣制、而且1996起乃內閣制但人民直選總理;他有全球少見的不成文憲法和全國不分區國會選舉,這些都是很特別且值得台灣比較圭臬。沒有剛性成文憲法也能對抗強大外敵嗎?又全國劃歸單一大選區優劣何在?這在在有趣。

 

復從實務操作言,以色列也有激烈的左右和宗教/世俗之爭,就像是我們的統獨一般。較早移入、政經地位較高的阿肯納茲人持續相挺建國後長期執政到1977的工黨,多數瑟法底人則在該次關鍵大選支持右翼聯盟「利庫德」。 如若嵌入猶太2大族群其中,或許我們可以分成「世俗-左派-阿肯納茲」,和「宗教-右派-瑟法底」兩大陣營,複雜程度絕不下台灣,頗值政壇人士合縱連橫取法。

 

猶太人高智商和善營財舉世都知,除此以外以色列成功的國家產業政策也值一提。從1948年建國到1970年代以色列GDP翻漲4倍,而且這中間還經歷了3次戰爭,令人訝異。惟仔細盤點,這段期間以色列甚至曾為不同工廠設定各自的外匯匯率;1976年開始的「BIRD」計畫更美國與以色列兩政府聯手扶植以國公司科技、工業計畫,這是事先鋪設、以色列公司攻進龐大美國市場的終南途徑,壯大了以色列,影響深遠。 緊接著大約20年的通貨膨張和遲滯後,1990起的以色列開始一系列的產業變身、科技創新起飛,而這也就是柯文哲此行(宣稱)最有興趣的地方。

 

「優兹瑪」改變以色列創投環境

 

這乃整套通盤、精準,充滿實用主義精神的出手,以色列政府推出大名于世的「優兹瑪計畫」(Yozma)-由政府投資1億美金建立10個新創企業投資基金,每家基金涉及國外創投、以色列創業團隊和以色列銀行。這個計畫快速引入外資,投注科技創新產業。 具體的說,「優兹瑪」初始政府提供比例三比二的資金援助(政府佔三)。新創基金成立後以色列政府持股40%,更且官方願意共同承擔投資風險、有利益時卻大部歸諸投資人,這對國外投資團隊有強大誘因。 1991年以色列更設立24個科技育成中心,培植大量由當時蘇聯移入的猶太科學家、專業人士,由政府力量引導能人志士發揮,從而提升國力,而這也是柯文哲想學習其中之一。

 

今次柯文哲飛往以色列主要落腳耶路撒冷和首都特拉維夫兩大城,參觀了Mobileye(自駕車之眼)、大屠殺紀念館、以色列外交部宴會;並且踏訪證券交易所、汙水處理廠云云,行程全面多端,雄心宏圖不難想見。

 

 

其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連結當然是以色列身為「全球創新大國」的特色,再者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情事之險峻也為取經。惟依我看來,柯文哲每每公開條陳的國際政治實力原則,是一種通俗而且滿足鄉民口味的見解,深度有限已如上揭。明白想要進軍仁愛路另頭的柯P曾經提出台美中三角「國際再平衡」路線架構,但實質內容尚闕如,我們只能從柯一路心法和發言揣度他想在統與獨、美國與中國間走出一條不挑釁路線,只是這盤複雜難解棋局是不是一個缺乏人文素養、以結果論戰術著稱的聰明醫生可解,那還很難說。

 

柯P國外練兵

 

用舍行藏大稻埕的周奕成先生曾經精準地指出:台灣國家特色乃「獨特國家高舉普世價值」,援此而論以色列當然也是個特別國家,於產業於軍事於國情都稱少見,從以色列建國前四年(1944)的「集體農場」,到2000年網路泡沫危機之後,當時還不是總理的納坦雅胡大刀闊斧民營化改革,猶太人從最左的社會主義經濟至新自由主義的金融變革,不管什麼方法都能讓國家變強、人民有錢,想來著實厲害。

 

不過「被神揀選」的以色列人也非事事無敵,1973年贖罪日戰爭剛開打時以色列就占下風,後始反敗為勝,當時總理梅爾夫人也因是下台。1993全球矚目、薩伊德(Edward Said)痛批的奧斯陸協議沒有成功;評價頗高後來被暗殺的拉賓總理,其夫人曾被抓包海外帳戶大筆款項,循此1974-1977年間連串醜聞也正是長期執政工黨下台的理由。

 

若要公允的說迦南地戰士們攻無不克的戰績、以色列國全球揚聲的創新美名等等,除了自身厲害很大程度立基於美國,尤其仰仗美國政經勢力強大的猶太財閥。例如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以羅伯甘迺迪為首的美國議員就在國會山莊大力相助,1968年競選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更在戰爭後不久訪問以色列,公開支持佔領地,這都和猶太財閥、媒體大亨不脫關係。

 

此些變因都是我們評估以色列、比附以台兩國不可或缺的視角,不容忽略。

 

一個意欲總統的首都市長單次出訪,我們無法簡單斷定後續發酵或實質意涵到哪,不過值得提醒的是至少從歐巴馬時代開始,以色列就和中國有非常密切的往來,在官方、在民間也在軍事科技和貿易,柯市長看見以色列傲人的供水、農業和網路安全,同此中國也早就發現且有深度聯繫,這點似是媒體較少報導柯市府也不見得知道的。

 

柯市長出訪有感,寥此數言,謹上。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