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同樣曾被長期殖民 哈梅琳:全球公民觀念更重要

陳怡杰 2016年10月20日 12:30:00

 

2015年,台灣數所高中生因反對歷史課綱修正涉及台灣國族認同,發起大規模「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與台灣相似的是,芬蘭同樣曾被長期殖民(瑞典統治逾600年、俄羅斯統治逾百年,經過2次關鍵戰爭方於1917年獨立),對此,芬蘭如何在教育上面對這段歷史?

 

 

如何與全球共處

 

身為前芬蘭課綱發展主席(Hea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哈梅琳說明,有關國族認同,因芬蘭人民同質性較高,加上近年有許多不同國籍的人民來到芬蘭,因此比起過去「認同」的識清,芬蘭當局更希望人民學會「如何與跨國籍的人種和平相處」。

 

比起關注國族認同,哈梅琳認為讓人民認知「全球公民」觀念更重要。(攝影:李昆翰)

 

 

「相較於『國族認同』,更重要的是如何當一個『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哈梅琳說,「國族認同」對現代的芬蘭不算一個大問題,越來越多不同人種來到芬蘭生活,國家是個互動的群體,芬蘭人民必須向外適應、去學習如何和這些不同風俗、民情的人種相處、尊重其他國家不同膚色人民。

 

「當然芬蘭人民知道他們是『芬蘭共和國公民』,但在這之上,更希望人民認知自己是『全球公民』的角色、立場,『教育』最重要是去知道『世界另一個角落發生了什麼』,所有發生在你周圍的事情、你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連動發生在全球的任何地方」。

 

 

芬蘭神話的弱點

 

「芬蘭學」神話也不是牢不可破。

 

2000年開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針對全球各國15歲學生展開評比,發起每3年1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參與國家逾60國。

 

 

PISA三大評比項目中,芬蘭15年來屢次在「閱讀」、「科學」奪下全球前5寶座,但「數學」已從排名最好的全球第2(2003, 2006)落至全球第12(2012),即使仍在評比國家名列前茅,我們依然好奇,芬蘭新課綱是否對此做出調整?

 

 

 

哈梅琳輕嘆了口氣,「我們確實注意到了」,她不諱言,確實針對「數學」相關課綱做出些微調整,但她強調,芬蘭仍然堅守「不被排名綁架」觀念,「我們不會只著重單一學科,仍會集中整體學習提升,PISA排名我們會參考,但不會以它為主,最重要的仍是『提升學習動機』,教育過程該是正面、快樂的」。

 

 

 

 

跑得早跑得好?

 

不被排名綁架」在台灣彷彿無法想像,哈梅琳又如何評述台灣「贏在起跑點」的教育大哉問?

 

不像其他歐盟國家盛行「學前教育」的芬蘭,學齡兒童常超過7歲才就學,哈梅琳解釋,「嚴格來說,芬蘭也有『學前教育』,只是我們不安排任何課程,如3到6歲強調孩童心性發展、認識自己、情緒控管、社會適應、思考能力培養等」,開始7到16歲的初等教育前,芬蘭針對「點燃學習興趣」也在6到7歲安排一整年體驗,不會安排課程。

 

哈梅琳說,「不管如何,6歲以前讓孩童『享受學習』(Enjoy learning)非常重要,因為課程、學科的學習,未來有很長的時間去執行,不需急於一時,在此之前,重要是認清『自我』在這個階段的發展意義,想學什麼?要學什麼?過程中『教師』角色是輔助性、不是抱著去control孩童學習的想法」。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影音:羅佳蓉、林育嫺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關鍵字: 芬蘭 教育 課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