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間彌生90大壽】無限編織的網包覆全世界 圓點女王畢生創作震撼人心

林思怡 2019年03月26日 07:01:00
日本圓點女王草間彌生22日為90歲生日,一生堅持藝術創作。(湯森路透)

日本圓點女王草間彌生22日為90歲生日,一生堅持藝術創作。(湯森路透)

「我願創作到斷氣前一刻,不斷震撼人們的心靈。」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22日迎接90歲生日。

 

她是全世界現存最知名的女性藝術家,2016年入選《時代》(Time)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首部紀錄電影《點止草間彌生》(Kusama: Infinity)帶大家了解其背後創作的想法與動機,也揭密了影響草間彌生一生創作的經歷。

 

 

「最賺錢」的女性藝術家

 

作品的超高人氣為草間彌生帶來豐厚的收入,名聲也一直在全球藝術市場上居高不下。她的作品光是2018年就在拍賣會獲得淨利1.08億美元(約新台幣33.3億元)的成果

 

現在於洛杉磯展出的無限鏡廳(Infinity Mirrored Room)作品,門票1小時內即被搶購一空。從2014年到現在觀展人數超過500萬人,社群媒體Instagram也都是相關貼文和照片洗版。

 

 

然而,這對已經高齡90歲的草間彌生來說,一切都得來不易。

 

童年創傷、精神崩潰與對藝術的熱烈追求形塑了草間彌生「色彩鮮艷」的人生旅程。長年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她曾說:「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百萬個圓點中之一

 

草間彌生1929 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郊區。當時的日本正走向帝國主義的盡頭,她也因為戰爭被迫在軍事工廠工作。即使戰後一切歸於平靜,她的生命依舊飽受威脅自小便立志成為一名畫家。

 

年幼的她因為被母親派去跟蹤在外偷情的父親,意外撞見男女性行為的景象,這使她一生對於性器官與性行為都懷抱著恐懼與不安。在10歲時,被診斷出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因而時常看見幻覺,甚至有自殺企圖。

 

目睹父親出軌,加上母親對她釋放的龐大壓力,讓草間彌生只能靠著畫作來紓壓。然而母親總是搶走她的畫作,這在她心中又種下另一顆痛苦種子。

 

 
 
 
 
 
 
 
 
 
 
 
 
 
 
 

yayoikusama(@yayoikusama_)分享的貼文 張貼

 

由於長期緊繃的精神壓力,使得草間彌生從眼中看出去的世界,總是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這樣的錯覺造就了她最知名的創作元素──圓點和無限的網。

 

永無止盡蔓延的網和圓點像是要將她包覆、吞噬,最終歸於無限與虛無。她曾說過,「地球不過是百萬個圓點中之一,我們必然在不斷往前的永恆中喪失自我。」

 

草間彌生的創作重要元素之一:圓點。(湯森路透)

 

走在前端

 

家人的欺凌與反對並沒有阻止草間彌生繼續創作的決心,她反而以一種激烈、高昂的速度與專注力全心全意投入,並在1958年逃離令她窒息的家庭環境,受到當時美國赫赫有名的女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鼓勵移居紐約。

 

當時的美國依舊是男性強勢,草間彌生隻身投入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圈,難有嶄露頭角的機會。

 

草間彌生在紐約首獲注目的畫作即為《無限的網》(Infinity Nets),創作靈感源於從小一直困擾著她的幻覺問題。她曾透露自己1963年便出現幻覺:「我筆下的網不僅超越自己,更超越畫布本身。這些網一直延伸至牆壁、天花,最終覆蓋整個宇宙。」

 

草間彌生幼時即有幻覺產生,卻也成為她創作的靈感來源。(湯森路透)

 

與她同期的藝術家賈德(Donald Judd)是最先賞識《無限的網》的評論家之一。他推崇草間彌生是「原創的畫家(original painter)」,認同這位多產的「怪異」藝術家。

 

在1960年代早期,草間彌生並不位於國際前衛藝術的舞台中心──而是領先了幾步之遙。

 

不受傳統畫廊體系控制

 

草間彌生天生就帶著一股反動的精神。

 

1966年,她在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Venice Biennale)展示裝置藝術《自戀庭園》(Narcissus Garden)。她在義大利館前的草地上擺滿了數以百計銀色球體,每個球體表面都反射著周遭的環境。草間彌生甚至以每顆2美元的價格,將圓球賣給身旁的遊客。

 

值得玩味的是,草間彌生當年並未受邀參展,而是趁半夜將球體自行放到草坪。這樣的行為一方面賺取生活費,一方面也被認為是批判當時商業化的藝術市場。

 

 

返回日本接受治療

 

1960年代是草間彌生的黃金時期,但中期嬉皮與反戰運動興起後,她投入了乍現表演 (happening)的藝術領域,使用裸體乍現表演來傳達她的反戰理念。但此舉卻讓她陷入麻煩,不僅被警方視為頭痛人物,傳回日本的新聞更令家鄉父老以她為恥。

 

在多重壓力的打擊下,草間彌生的精神疾病日益嚴重。即便她在歐美享有盛譽,但後期參與反戰示威遊行削弱了她在藝壇的影響力。之後她在1970年選擇回到日本,卻在日本苦無創作空間。

 

精神瀕臨崩潰的她1977年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接受藝術性療法,開始一系列拼貼作品。此時的草間彌生在國內外已逐漸被遺忘。

 

接受藝術治療的草間彌生開始一系列創作。(湯森路透)

 

重回圓點

 

一直到1989 年,她受女性藝術家兼策展人孟若(Alexandra Munroe)之邀,在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s)舉辦《草間彌生回顧展》(Yayoi Kusama: A Retrospective),讓人再度領略到圓點女王的風範。

 

草間彌生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一洗過去背負的汙名,成了在國際藝術界極具指標性的日本藝術大師。

 

像草間彌生這樣不受挫折擊倒,仍堅持藝術創作的精神誠然可貴,不過與她有同樣艱辛經歷的藝術家不在少數,何以草間彌生能創作出雋永不敗的作品,並超越國界受到全球藝術愛好者的一致推崇呢?

 

圓點南瓜也是草間彌生知名作品之一。(湯森路透)

 

遲來的肯定

 

活在男性主宰的時代、童年受到嚴重創傷、精神不穩乃至出現幻覺,草間彌生這幾十年來走的路並不輕鬆。

 

她用圓點與無窮無盡的網一點一點包覆、瓦解並粉碎父權,拿回應得卻遲來的名譽。她自我認定是精神病患者,而我們高呼推崇她的奇異思想;她創作的藝術光明、令人浸淫其中而嘆為觀止,又正適合現代最具影響力的社群工具Instagram,讓她的作品如同無限的網一樣迅速蔓延。

 

有價值地活著

 

有人批評草間名聲「渴望曝光」,這或許無法完全否認,但草間彌生要的不只是這些。她想要活下去,而且活得有價值。這股真實且強烈的動機才與她真正的野心有關。

 

草間彌生的作品向來不侷限,甚至帶來超然的感觸:從翻騰的永恆中折射出渺小的自己。

 

草間彌生冒著風險和罵名深入探討人性與藝術,直至今日始終擄獲每個觀展者的心。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