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聿文:不要談中國改革 它已經死了

鄧聿文 2019年04月09日 07:00:00
習近平的上臺,已使中國改革失去機會之窗。(美聯社)

習近平的上臺,已使中國改革失去機會之窗。(美聯社)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三月底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向台下2000多名全球工商大老承諾將持續擴大金融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對外開放,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然而,在他的這個主旨演講中,對聽眾期待的中國改革問題,卻未置一詞。

 

去年同一論壇,在聚光燈下發表主旨演講的,是剛剛再次當選中國國家主席,權力無邊的習近平。在那次演講中,習既談到改革,也談到開放。但兩者的分量不同,有關開放的表述明顯多於改革。習在演講中所以涉及改革問題,顯然是去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緣故。

 

在這個面向有權勢的外國人的舞臺上,兩位中國領導人都試圖把他們引向中國的開放而非改革上,這固然反映了這些外國人更關注中國的開放問題,但亦有這種可能,即在中國領導人看來,開放本身就是改革,或會帶來改革,因而無需再強調改革。

 

不管中國領導人怎麼理解改革以及改革與開放的關係,從中國社會和知識份子來講,中國的改革早已死了,儘管中國官方依然會在不同場合將改革掛在嘴邊。

 

去年11月中國政府為改革開放40周年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典禮。雖然習近平在會上強調改革如何帶來了中國社會的變化,呼籲將改革進行到底。然而,從他發出「改什麼,怎麼改」由他說了算,以及「不該改的,堅決不改」的表態看,與其說這是個對改革的紀念儀式,不如說是為中國改革舉行的葬禮更恰當。

 

若把中國改革分成兩段,前40年(實際應該是前30年)是一段,那麼從今年開始的後一段準確的說法是,中國進入了不改革的年代。

 

習近平上臺後,雖然不久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十九大後改為委員會)並親任組長,主抓改革,此後還在中央全會上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然而,從他所作所為看,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全面倒退,黨的管控深入企業,政治和意識形態定於一尊,對他的個人崇拜回潮,仿佛讓人們覺得,文革重現。即使有中美貿易戰,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此種狀況,雖然中國的開放領域在去年確實不得不比以前有所擴大。

 

中國今天的改革停滯,儘管有習近平個人的因素,但追根溯源,當鄧小平在40年前決定打開國門,實施改革時,由於以下三個因素的存在,就導致了今天的局面。

 

中國今天的改革停滯,可追根溯源到鄧小平時期。(中新社)

 

一是「四項基本原則」使改革無法擴大到政治領域,政治改革的不配套必然拖經濟和社會改革後退,導致改革跛足。

 

鄧小平為預防政治改革和民主訴求對中共的領導和執政地位造成衝擊而給改革開放戴上的這個「緊箍咒」,基本上封殺了政治改革和政治開放的可能性和空間。雖然鄧小平和官方也講政治改革,但那是戴著政治改革帽子的行政改革,政治改革的核心要素,如開放黨禁和選舉,是不能觸及的,一旦涉及到這些問題的週邊層面,改革就會被叫停。從這個角度,可以說中國沒有進行過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落後必然會影響經濟和社會改革,反過來說,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必然要觸及政治改革。鄧小平本人也說過,沒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也進行不下去,這就是事情的總根源,但正是他定下的「四項基本原則」-「緊箍咒」,要為今天這個局面負責。

 

二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阻礙了市場作用的發揮,讓權力干預市場有了法理基礎和支撐,在實踐中形成了「權力市場體制」和「權貴」特殊階層,扼殺了大眾對改革的認同和支持。

 

中共十四大確立的經濟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前加「社會主義」這個「帽子」,表明在鄧小平等政治保守派看來,市場經濟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分,黨要防止市場經濟滑向資本主義。這實際是「四項基本原則」在經濟改革上的體現,擔憂的還是發展市場經濟對黨的統治的威脅。市場經濟只能為社會主義服務,那麼在實踐中,必然會歪曲兌變為權力和權貴服務,開啟權力干預市場之門,將之前處於萌芽狀態的權力經濟迅速推進到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角落。

 

中國的市場經濟被扭曲成權力市場經濟,一個後果就是無所不在的腐敗。腐敗不僅指的是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權力尋租索租行為,它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在權力支配社會的過程中所導致的不應有的效率損失。這種損失如果用數字來衡量,比官員貪污腐敗所得不知大多少倍,實際上,它是無法衡量的對一個民族的精神傷害,損壞的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談改色變,改革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認同,無法推進。

 

三是「發展是硬道理」在現實中被官方神聖化為不可動搖的「信條」和「教義」,在發展的名義下,公平正義缺席,社會道德和環境被毀壞,改革開放成果被權貴和政府剝奪。

 

對一個人口眾多、長期落後的貧困國家來說,「發展是硬道理」在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必須通過發展來解決貧困問題。然而,中國的問題在於,將發展簡化為經濟增長,又將經濟增長簡化為GDP和財政收入等能夠看得見、體現官員政績的資料,並且把它長期化。

 

官方並非不知追求GDP增長會帶來包括收入分配和環境破壞等在內的一系列惡果,然而,由於喪失了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不得不通過不斷做大蛋糕,滿足民眾公平且提高的需求,來追求「合法性」。因為大眾在解決貧困和溫飽後,需要進一步獲得公平感,但中國的體制不可能為他們提供基本的公平公正,改革成果的大頭被權貴階層攫取以及被政府自身耗損,故要解開這個癥結,滿足民眾不斷提升的公平感,在現有體制條件下,只能進一步發展經濟,做大蛋糕。這就是中國官方不斷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根由所在:在不減少權貴階層利益的同時,通過經濟增長的增量讓大眾獲得發展成果,以化解中共統治的正當性困境。但現在這樣做越來越難。

 

上述三點構成了中國改革的觀念和利益桎梏,如果不能有所突破或放棄,改革就不能推進半步。但至少在習近平時期,這是不可能的。嚴格來說,習近平的上臺,已使中國改革失去機會之窗。歷史不可能再那麼慷慨,像40年前一樣再給中共一次改革時機。

 

※作者是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習近平 改革開放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