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新時代下的公職服務處能有新使命嗎?

何承恩 2019年04月03日 00:00:00
公職的服務處可運用既有制度基礎,去建立起一個能夠引導各選區內魅力的機能,建造出與當地獨特性有所連結的據點,促進社會更高的共識。(圖片摘自賴清德臉書)

公職的服務處可運用既有制度基礎,去建立起一個能夠引導各選區內魅力的機能,建造出與當地獨特性有所連結的據點,促進社會更高的共識。(圖片摘自賴清德臉書)

在台灣,說到選民服務,不得不提到國民黨1953年開始大規模設立民眾服務站,這也開啟現今投身民意代表的政治人物,大部分都有設置服務處之濫觴。在台灣邁入民主化之後,由於投入政治比例提高,各地的服務處如同雨後春筍般激增,只是,雖同名為服務處,但各自的經營模式卻有大大的不同。

 

大約是在2014年,筆者在蘆洲的某服務處服務,那時候碰巧是歷經太陽花學運,深刻感受到人們對於理念傳播的訴求愈來愈重。但一時之間,也無法要求傳統的服務處推陳出新,立刻改變既有的型態。在筆者的角度,除了耐心等候選民來認購「選民服務」,也應該與地區民眾深入交談,一起討論出如何建構更好、健全的社會環境,將政治人物的理念推銷出去才是重中之重。

 

筆者從事政治工作,自然也會去助理朋友間工作的服務處走踏,親自造訪總有「啊!原來地方服務還有這種情況!」、「有這樣子的服務處真好!」的感受,這也使筆者對服務處的經營模式產生興趣。

 

在台灣,一般服務處經營大致上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提供茶几、報紙、電視,有著沙發,由助理處理民眾所需的大小事,並提供法律諮詢、報稅協助等服務,是以選區內居民為主所展開的經營模式,這是最基本的型態。

 

第二種,是如同診所一般,大部分的服務案件都是由民代本人所處理,民代會有固定的時間待在服務處內,替民眾的服務案件親自把脈,再責成助理會同相關局處協助。

 

第三種,則是屬於新創型的服務處,除了循舊上述二者的傳統型態,會另外附加其他的功能性,例如書店、講座、亦或是咖啡館、甚至是行動服務處等,這類型的服務處大多是擁有新思維的民代所創設。

 

不過,這幾類的服務處,都不脫助理要跑紅白帖、地方活動的基本功能,差別在於「傳播想法」的輻射度大小,以及社群經營投入心力的多寡,是否擁有促進社群交流的空間走向。但相信在未來,服務處勢必朝向「多功能」、「社群化」所演進。

 

地方創生與政治人物責任創新

 

根據國發會的資料,台灣的青壯勞動力,不斷地往六都集中,特別是在大臺北地區,造成鄉村產業勞動人口大幅度下滑,城鄉差距日益嚴重,因此,台灣也仿效日本推動地方創生,運用具備國家戰略高度政策,促進均衡台灣,改善人口結構問題。

 

筆者有時候在思考,服務處要如何強化機能,在社會、地方、自我、選票中達到絕妙平衡,舉例來說,若要協助地方創生,就應導入觀光資訊站的可能性,讓外地到選區內參訪的民眾,第一站就來到服務處來場不一樣的「選民服務」,由服務處提供不同觀點的觀光資訊,推薦當地的產業、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當地的魅力。

 

台灣雖有前瞻思維推動地方創生,但社會普遍缺乏社會共識,作為民意代表的政治中樞,服務處如何運用既有制度基礎,去建立起一個能夠引導各選區內魅力的機能,建造出與當地獨特性有所連結的據點,促進社會更高的共識,會是「政治再設計」的契機與新價值,在現今這個時代,更是政治人物應肩負起的社會責任。

 

政治人物整合地方相關的產業、組織、人物代表,將選區的獨特性傳達給全國,如何將自己選區內的傳統、風俗、文化等特性讓當地以外的人知道,強化地方創生流程中所需能量;在傳達地方魅力的同時,亦創新政治人物的社會責任,強化公共服務場域之價值。

 

就實際來說,要巧妙落實執行是最理想的狀態。可是,選民最大、選票至上的時代過去了嗎?選民有沒有想要一起改變現況?這就是政治人物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了。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