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愛護它的美好 突破它的困境—為台灣和自己加油

王劭文 2019年04月17日 00:00:00
支持、在乎台灣的人非常的多,身為華語世界唯一的民主政權、亞洲民主的典範—台灣絕不是可有可無。(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支持、在乎台灣的人非常的多,身為華語世界唯一的民主政權、亞洲民主的典範—台灣絕不是可有可無。(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誰在乎台灣人? 比你想像的多!

 

剛剛出席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楊甦棣(Stephen M. Young)的一場私人演講,步出紐約市中城的一棟大樓,迎接美東晚來的初春,走向公園廣場,一位拉丁美洲裔的美國年輕人林賽伯(化名)與我暢談他和台灣的際遇,以及他的創業是如何基於對台灣的支持。楊甦棣和林賽伯這兩人都不是台灣人,但是他們都甚為愛戴台灣,了解台灣的過去,並非常關心台灣的現狀和未來。

 

楊甦棣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幼時曾在台灣居住和就學,當時的台灣經濟上仰賴某些嚴重汙染環境的工業、政治上以「光復大陸」為主軸,台灣人民的生活品質和民權保障都被漠視(例如,當時高雄愛河惡臭到翻天,而對政府有異議就可能被鎮壓迫害)。當楊甦棣成為美國外交官員,他曾被派駐到前蘇聯首都、香港、蒙古等地,後來被派到到台灣,他見識到民主、思想和言論自由在台灣生根結果,環境保護的意識也抬頭了。他好珍惜這一切,台灣民主雖沒流多少血,但絕對得來不易。每回到台灣,楊甦棣都去攀登玉山高峰予以致敬,而回到美國後,他致力促進台美關係。

 

演講中,楊甦棣並感嘆中國共產政權對香港人民食言了,香港沒有美國政府作為後援,被所謂的「回歸大陸」、「一國兩制」輕易犧牲了。那台灣呢?楊甦棣認為台灣和美國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戰略位置上台灣也佔有一定重要性,因此他有信心美國會幫助台灣捍衛其自主生活、抵禦來自中國的專制政權。

 

父母來自哥倫比亞的林賽伯,出生半年就移民到美國了,長大後的他曾經當背包客周遊多國,在泰國駐足一年後,輾轉到了台灣大學學習華語,並在台灣生活了三年。現在的他鼓勵各國年輕學子到台灣求學,他認為對於想要學習華文、得到國際薰陶、將來要在職場和商場上具備更多競爭力的海外人士而言,台灣提供的環境(包含人民素質和價值觀)等都較其他通華文的國家優質。林賽伯也希望規劃出一個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讓自己可以常常回訪台灣,並貢獻己力。

 

林賽伯的觀點與來自西班牙、如今定居台灣十多年的網路紅人黑素斯(Jesus)相呼應:有在不同國家居住過的人會懂得欣賞台灣的美好。另一位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在卸任外交工作後選擇在台灣長住,同樣過往有在多國工作居住的他近日著文精妙說明台灣在經濟、商業和科技業的實力,自由度高又重視民生福祉的台灣在亞洲的快樂指數排名第一,司徒文最後畫龍點睛道出台灣民眾的人情味,並呼籲台灣民眾要自豪、自信一點。

 

 

這些並非在福爾摩沙寶島土生土長的人都對台灣如此稱許,並對台灣產生割捨不下的感情。而我自己,一個旅居海外逾十年的台灣人,也經常想多回台灣、為台灣做點什麼,思考怎樣可以讓台灣更好。換句話說,支持、在乎台灣的人非常的多,身為華語世界唯一的民主政權、亞洲民主的典範—台灣絕不是可有可無。

 

當前經濟困境,雙語可望帶來突破?

 

或許有些台灣民眾會覺得我們這些「外地來的」或「出國去的」搞不清楚狀況:台灣的經濟明明在這二十年來一直沒有新的突破,民眾薪資成長停滯,貧富差距加大,中產階級瓦解,雙薪少子也恐怕一輩子當無殼蝸牛,大家心裡滿是沉重的無力感。再看看自己選出來的政治領袖,好像他們再不就是未能處理這些難題,再不就是貪腐去了,讓台灣人對多數政治人物感到幻滅。這樣的台灣,有何令人留戀之處?

 

上述這些其實是一個跨多國的共同困境,在惡性循環下顯得難以解決,令人唏噓、感到不平。遊歷歐、美、中、日等地國家與當地人交談,您會發現這些國家的居民有同樣的苦惱和無奈。而相較之下,欠缺全民健保制度的國家諸如中國和美國中,一般民眾還有負擔不起昂貴醫藥費的問題,台灣人則因為享有全民健保而少了一層後顧之憂;此外,台灣人還可以投票選出最高領袖來協助處理這些問題,並可以究責,而海峽彼岸的中國人則連直接中央選舉都沒有,難以究責或期待極權統治者。

 

當然,「比下有餘」不表示要坐困現狀、無視挑戰。我們還是要問:怎樣可以讓台灣的經濟有新的契機?如何可以讓技術和人才來到台灣和留在台灣?少了這兩者,台灣政府再如何鼓勵新創事業也會即刻遇到瓶頸。很多人都在此處思考鑽研,台灣政府也從獎勵台商和外資回台、研討修訂相關稅法、移民法規和考慮立法指定華文和英文為官方語言等方向下手。

 

選擇一個外來語作官方語言多少讓人感受複雜,但如同一塊平地,沒有刻意用心開發,不會有高樓起,台灣若要有國際競爭力,就應刻意用心將英語經營為官方語言之一。英文有一個特色:相較於其他歐語或是華語,英文的語音和語法都比較簡單,讀寫比華文容易,加上歷史、文化和經濟因素,英文在幾十年前成為最易與世界接軌的選擇。因此不積極學習英語的話,將很難與外界交流或競爭,在現實環境下,不進則退,會很可惜,而台灣已經沒有時間可再內耗荒廢。

 

誠然,短期而言,台灣成為華、英文雙語國家的成本確實高,政府必須破釜沉舟下本錢,提供優渥報酬來引進具備特定領域專業知識的雙語人士,因為許多官方文件和商業文件的翻譯工程會需要各種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全職的投入,不同於過往單純從事生活英語教學的兼職人才。引進高素質的語言人才,對外有助引發其他海外人才對台灣產生好奇和興趣,對內有助啟發台灣的人才擴展其國際觀,因此長期而言,我相信這個政策會有助推動台灣人精進英語能力、提升台灣人的競爭力,並協助台灣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工作和居住環境。

 

正如我們前半部說明的,有在不同國家居住過的人,都會迅速看到台灣的優越美好特質。一旦台灣民眾能採納英文為官方語言之一,民眾能夠接觸的面向更廣,加上多與其他國家的人交流,進則增加出國體驗,相信這樣台灣人民也會在催促台灣不斷進步的同時,也瞭解到台灣至今成就的斐然之處,而予以愛惜保護。

 

※作者為旅居美國紐約的律師,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另於紐約大學修得公共政策碩士學位,移居美國前曾任人本教育基金會國際事務祕書。

關鍵字: 楊甦棣 司徒文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