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北市最有條件蓋社會住宅 柯文哲別退縮 

詹竣傑 2019年04月23日 07:00:00

柯市長當初說的5萬戶 (台北市)社會住宅政策是個艱鉅的挑戰,但面對困難時,領導者不應退縮。(攝影:羅佳蓉)

近日柯市長在議會進行施政報告時,講出「空屋多所以不用蓋那麼多公宅」的論點,甚至對自己當初所提的5萬戶目標產生懷疑,筆者身為社會住宅的支持者,認為市長應更深思熟慮。

 

首先,會形成空屋有其複雜因素,涉及不動產稅制及整體市場的運作,而且很多房屋,如:坪數過大的、老舊窳陋的,並無法拿來做社會住宅。就算真的願意拿出來,這些空屋願意優先並打折租給青年或弱勢嗎?因此,不能把空屋數字很簡單地跟社宅劃上等號,這不是變魔術,而需要多種策略的搭配,更需要時間發酵。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政府推動的「包租代管」社宅至3月底全國已有3,811戶,台北市有813戶,排名第二,雖然成績已經很不錯,但要說這樣就可以減少興建數量,似乎還不夠。

 

其次,台北市居住負擔最重,是最需要社宅的地方,但也因租金水準較高,最有條件蓋社宅。2016年曾對於《住宅法》進行大翻修,這讓社會住宅的興建有了合理的財務模式。相較之下,台北市要運用市場空屋做社宅,勢必得比其他縣市編列更多的補貼經費,才能讓民眾所支付的租金降低。因此從資源運用的角度,台北市採取政府興建的方式會更有效率,這點也已經有很多專家分析過。

 

第三,除了滿足基本的居住功能外,政府這幾年已經讓社會住宅發展出更多元的意義。很多社宅留設了可親的綠地,也設置幼兒園、長照設施或圖書館,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能就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另外,節能、智慧及健康的先進建築理念,也在社宅有很多發揮空間;最後,更不用提青年徵選戶與公共藝術的介入打造不同於過去的社區營造圖像。

 

也就是說,社會住宅的興建正在累積創造一般人民更理想的居住型態、更融合的社區生活,這個更大的願景並非運用市場空屋所能成就。好不容易在林洲民前局長努力四年,突破諸多困境,創造大量優質社宅,為台灣住宅政策開創新頁之際,市長的言論顯然是扼殺自己政績的討論。

 

看看世界先進各國的經驗,以及在民意的高度支持下,台灣要持續增加社會住宅的政策方向無庸置疑,雖然無論要達到蔡總統的20萬戶(全國)或是柯市長當初說的5萬戶 (台北市)都是個艱鉅的挑戰,但面對困難時,領導者不應退縮。政策的推動,取決於決心與毅力,各國都面臨土地有限的狀況,但透過都市更新或公有地重新檢討的方式,不僅穩定提供社會住宅,更有助於混居。希望聽到市長下次能在議會報告時說出「不論是政府興建或包租代管,我們都努力衝」。畢竟在中央與地方4年多的團隊合作下,社宅已有很不錯的成果,就拜託市長別再祈求空屋了。

 

※作者為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