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藝術,不該自我設限!

邱崇宇 2016年10月23日 09:00:00

(編按:10月起,《上報》隔周推出《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專欄,由目前就讀波蘭國立烏茲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Łódź)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邱崇宇執筆,他在當地記錄波蘭及其他中東歐國家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筆者旅居的城市烏茲(Łódź)位於波蘭中部,是個內陸城市,有趣的是,地名的波蘭文原意為「小船」,由於過去紡織產業的發達,讓192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雷蒙特 (Władysław Reymont)在此寫下「應許之地」(Ziemia obiecana / the Promised Land)的美稱,最近甫辭世的波蘭導演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也在1975年開拍同名電影,講述這工業之城的興衰。

 

在不斷地歷經無情歲月與戰亂的摧殘後,即便是融合波蘭、德國、猶太與俄羅斯等四種文化的波蘭大城,烏茲已是近代波蘭人眼中的一個窮鄉僻壤,加上雜亂的人口及生活品質,多數波蘭人仍不願留在這個「應許之地」。

 

位於烏茲市中心的一處東正教教堂。(攝影:邱崇宇)

 

所以筆者常被問及的問題即是: 「為何想留在這個無聊的城市?」筆者也常開玩笑地回答:「Because nothing here, and I can focus on my studying!」不過這當然不是主因啦!對烏茲的印象,是一座質樸的城市,在一條長達5公里的購物街(Piotrkowska)邊上有許多壁畫(下圖),在當時尚未重整完全的街道上,充斥著各種不同的裝置藝術和塗鴉,筆者認為,藝術的展現,並不需要加以自我設限,烏茲就是個如此不一樣的城市。

 

位於Piotrkowska街上的大型壁畫。(攝影:邱崇宇)

 

 

Piotrkowska街景。(攝影:邱崇宇)

 

 

波蘭知名鋼琴家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雕塑。(攝影:邱崇宇)

 

 

光影交織的Łódź 燈光節

 

2016年10月7至9日是第6屆的烏茲燈光節(Light Festival),也是波蘭的年度大事之一,在市政府與其城市規劃團隊的推動下,每年燈光節所帶來的人潮和光線藝術的展現皆令人驚喜。這不僅是藝文活動,更讓烏茲這個印象中無聊的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人潮,據官方統計,2015年的參觀人數為55萬人。

 

 

2012年的第2屆烏茲燈光節。(攝影:邱崇宇)

 

一盞盞不同顏色的光影打在樸實的建築身上,讓筆者走在這條5公里長的街道上彷彿置身幻境,2016年的燈光節雖然下著毛毛細雨,人潮也因此不若往年多,但雨水卻意外地成為光影之中另一個元素。

 

 

2016年燈光節一景:巨大的檯燈。(攝影:邱崇宇)

 

 

2016年燈光節的細雨夜晚,今年主題是「陰森」嗎?(攝影:邱崇宇)

 

 

Let’s give it colorful! (攝影:邱崇宇)

 

 

Brain connection。(攝影:邱崇宇)

 

一位從事藝術工作的臺灣友人告訴筆者:「臺灣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不懂尊重」,你可以不喜歡,但需要尊重每個不同的思維、個體,甚至去瞭解與自身不同領域的人,欣賞彼此不同的美,再發展出多元性,我相信每個領域都一樣。當然,這是個理想國,我們要很努力地往那個方向邁進,而臺灣有很多人正努力的做這個區塊,為了能夠讓國家更進步,而不單只求經濟的進步而已。」

 

推動所謂「藝術創意」,便是給藝術家們更好的創造空間,借此增添城市色彩和特色,烏茲善用了現代藝術與過去歷史的光影互動,交織的不僅是心靈展現,更凸顯了城市不同的風貌,向世人宣告她的不同以往。

 

反思臺灣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優越的城市除了好的生活機能外,更重要地,是藝文元素的展現,臺灣人大多讚嘆著國外城市的美好,但卻忘了其實咱們也能做到。

 

這是場省思,更是種體悟,輝煌的過往總會殘破,懂得從暗黑中找到璀璨,才能成就過去與現代的光影交錯,在不設限的未來,偶然相遇,便促成這繽紛的心靈饗宴。藝術、城市與人的互動,油然而生。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關鍵字: 波蘭 藝術 魯賓斯坦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