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首份警示報告】「人類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破壞生態」 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林思怡 2019年05月07日 13:37:00
為了種植黃豆,人類將森林整理為農田所用。(湯森路透)

為了種植黃豆,人類將森林整理為農田所用。(湯森路透)

全球人口數量持續增長。為了生存,我們砍伐樹林蓋房屋、犁平綠地為農田、阻斷河流建水壩。發達城市的喧囂車馬聲、熙來攘往的人車嘈雜聲,讓我們聽不見蜜蜂正在哭泣、花朵低聲嗚咽。

 

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正在消逝。多樣化生態下的百萬物種,悄然離開。

 

大自然環境因為人類活動而不斷失去生命力。(湯森路透)

 

大量物種瀕臨滅絕

 

聯合國(UN)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耗時3年,援引1萬5000筆參考資料,最終的研究評估報告共1800頁。

 

當今全球人口數較1970年代多了一倍,生態環境忍耐的壓力也不斷增加,在這過去50年來,狀況更是加劇。各地擁有的自然生態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消失,面臨絕種威脅的動植物多達100萬種。

 

城市不斷發展、各國之間進行大量貿易活動。光是1980年到2000年短短二十年之間,我們失去了1億公頃的熱帶雨林。跟1700年相比,2000年的我們僅剩13%的濕地與森林。

 

1980到2000年間,我們失去了1億公頃的熱帶雨林。(湯森路透)

 

人類活動正在扼殺大自然,平均約有25%的動植物面臨生存危機,所有資料都指出,未來數十年內將有100萬個物種不見,大自然崩毀的速度是過去1000萬年的數千、數百倍。

 

不過,研究報告也明確指出,只要人類「採取重大改革」,就有機會阻止真正的危機爆發。

 

 

土地大量開發為最大主因

 

研究顯示,地球上的土地正嚴重退化,至今已減少了23%的生產力。人類的資源濫用也產生了許多廢棄物,塑膠汙染情況較1980年翻了10倍,平均每年有3億到4億的重金屬、溶劑、有毒汙泥和其他廢棄物被排放至海裡。

 

破壞大自然的原因族繁不及備載,不過研究團隊發現土地使用方式的變更是最主要的原因。人類為了種植大量作物,將草地轉為農地使用,又或是將古老的森林夷為平地。這樣的情形現在在熱帶地區更是明顯易見。

 

海洋生態也遇到相同的問題。

 

2014年,全球僅剩3%的海洋未遭到人類破壞。人類對海洋的大量捕撈讓我們在2015年就僅剩33%的漁業資源,遠遠未達永續生存的水準,珊瑚礁在這過去150年也不斷減少。然而,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必須歸咎於全球人口數爆炸成長,以及日常生活對肉品和漁產的龐大需求。

 

澳洲大堡礁生態面臨威脅。(湯森路透)

 

法國永續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所(IDDRI)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計畫負責人的魯昂(Yann Laurans)表示就目前看來,土地使用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崩潰的主因,有70%的農業活動與肉品生產有關。「我們該重新思考飲食中商業肉類和乳品的占比了。」

 

其他重要因素包括打獵、氣候變遷、汙染和外來種入侵。而種種因素綜合起來也使得自然生態環境愈發惡化。

 

UN評估報告的共同第一作者、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布勞曼(Kate Brauman)說,「我們記錄到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以衰退速度和威脅規模來看,跟我們過去在人類歷史上觀察到的大相逕庭。」

 

人類活動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湯森路透)

 

擺脫GDP、避免過度消費

 

根據研究報告,多數未來預測情況都指出自然環境破壞狀況會延續到2050年,甚至更久之後。儘管團隊未提供明確做法供各國政府參考,但他們確實提出幾個大方針,希望可以「採取重大改革」來扭轉這番情勢。

 

其中之一便是擺脫「經濟成長的侷限性指標」。團隊建議不要將國內生產總值(GDP)納入經濟財富(economic wealth)的重要指標,應該融入有關生活品質與長期效益的衡量標準。

 

另外,我們過去對「良好生活品質」的看法包括增加各層面的消費力,這點同樣需要轉變。政府也應該停止為破壞環境的產業提供補貼,像是石化燃油或是商業漁撈和農田耕作等。

 

好的生活品質不應該被物質需求所定義。(湯森路透)

 

全球最大的非營利科學及教育組織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首席科學家兼執行副總裁貝利(Jonathan Baillie)表示,人類必須在2050年前保育地球一半的土地與海洋資源,中期目標則是2030年前達標30%。

 

土地、海洋過度使用比氣候變遷糟

 

過去,我們一直提到氣候變遷為地球生存環境帶來的嚴重威脅。根據研究,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2度,就有5%的物種可能絕種,上升攝氏4.3度,絕種比例攀升至16%。

 

然而,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教授斯派瑟(John Spicer)說,「在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最新因素排行中,氣候變遷只是第三名。」而名列第一、二名的便是土地與海洋使用,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直接濫用、剝削。

 

剝削自然資源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湯森路透)

 

全民皆有責任

 

現在,約有25%的動植物面臨滅絕威脅,而自然生態系統跟擁有的最早期數據相比,平均衰退了47%。哺乳類動物的生物多樣性也已經減少82%。

 

保護大自然不一定只是政府或企業的責任,個人也可以採取行動保護環境。例如改變飲食,以及以永續方式發展農林畜牧業。

 

最後,除了身體力行節約能源,還能透過選票找出真正能幫助下一代過得更好的政治人物。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關鍵字: 生態 環境 保育 地球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