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奕軍專欄:《與惡》讓人想起美國柯倫拜校園事件

吳奕軍 2019年05月11日 07:00:00
20年前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事件,和《與惡》有些許巧合。(圖片擷取自Youtube)

20年前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事件,和《與惡》有些許巧合。(圖片擷取自Youtube)

台灣公共電視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直視無差別殺人案、死刑存廢、社會包容、家屬情緒、媒體責任、嚴重精神疾患影響等複雜議題,勇於探討法理人權與普世價值,成績叫好叫座,引起多方熱議,亦被公認為台劇之光。

 

關於《與惡》,我從全劇之編導演,直至行銷、專訪、執行理念等等,幾乎不放過細節。在深刻劇情與精湛表現的觸發下,不免激動落淚,因為入戲太深,自認不會是客觀冷靜的劇評者。

 

然而,在《與惡》完結篇之後,因緣際會,我發現一樁巧合,遙遠記憶如鬼魅緩緩浮現,卻逐漸凝重地縈繞在我心深處。

 

這是20年前的此刻(四月底)遠在美國寧靜郊區校園所發生的重大案件,這起無差別殺人案件,迄今具體原因不明。正如《與惡》的無差別殺人兇手李曉明,沒有留下任何明確犯案原因。

 

科倫拜校園事件

 

20年前,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高中,兩名男生相約清晨六點打保齡球,隨後攜帶大量槍械彈藥與土製炸彈一同上學,在恐怖的一小時,梭巡校區從容掃射、槍殺、轟炸,導致12名學生與一位教師死亡,24名學生受傷,不久後兩名兇手在校飲彈自殺,行兇動機不明。本案被視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事件。

 

長期關切社會議題的美國知名導演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為探究本案緣由與脈絡,試圖歸納避免悲劇之道,自編自導自演(訪談與敘述),於2002年發表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旋即引起美國乃至舉世關注,影響深遠,並且意外地叫好叫座,除了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大獎,本片亦被盛讚為史上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長期關切社會議題的美國知名導演麥可.摩爾。(圖片擷取自Youtube)

 

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主要關注美國嚴重的槍枝氾濫問題—例如銀行開戶即可附送槍械彈藥、未成年者可以在大賣場輕易買到槍械彈藥、六歲男童持槍在校誤殺同齡女童等駭人實況。

 

此外,本片亦論及對嚴重精神疾患的關心、校園霸凌、種族歧視、媒體煽動、娛樂暴力化等現象,甚至批判美國暴力歷史、國際黷武暴行、軍武工業環境,質疑政府欠缺積極作為。

 

本片也深刻省思教育體系以及主流媒體所灌輸的「滑坡謬誤」(持續誤傳累積成誇大且錯誤的結論)、誤導學生課業鬥爭之生存價值觀(從小學灌輸不努力讀書的悲慘人生),以及渲染社會過度的群體恐懼(殺人蜂蔓生全美、千禧年電腦危機),甚至歇斯底里的焦慮(手扶電梯會夾死人)。

 

本紀錄片拍攝期間發生2001年驚駭世人的紐約911恐攻事件,導演也特別順勢批判小布希政府於悲劇之後極力煽動舉國恐懼情緒之荒謬。

 

導演另提出弔詭的問題,片中沒有答案。在相當容易購得槍枝的加拿大(3000萬人擁有約700萬槍枝),當年不但槍殺致死者極少,而且加拿大人普遍習慣居家不鎖門,連曾經遭竊的家庭也不鎖門,反而覺得導演家有三道鎖的「美國問題」很奇怪。而同樣沈迷好萊塢暴力電影以及日本暴力電玩的先進國家,包括加拿大、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澳洲,當年因槍殺致死者只有數十到數百不等,在美國竟高達一萬餘人。

 

兇手母親的自白

 

科倫拜校園事件發生十多年之後,一位兇手的母親蘇.克萊伯德(Sue Klebold)於2016年與作家合著出版《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並且應邀公開演說。

 

這位案發時任職當地政府社工組織主管的母親滿懷歉意自述,多年以來,她忍痛在愛子的遺物中拼湊悲劇真相之線索,在悔恨哀傷與社會指責中備受煎熬,並且承受癌症、重度恐慌與憂鬱之折磨,負擔約合台幣數千萬元的鉅額賠償,多年反覆探索、問答、著作、掙扎,還是不知道「為什麼」,除了自責沒來得及關心愛子在行兇前的掙扎跡象,除了微弱地提醒社會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校園霸凌、槍枝濫用等問題之外,沒有明確答案。

 

而在案發之前,也許是蘇自己的社工背景,加上愛子從小乖巧優異甚至溫暖幽默的表現,讓蘇一直自認是「好媽媽」,回顧至此,與悲劇發生後「不是好媽媽」的現實衝擊與強烈罪疚感對照,有如天崩地裂。蘇試圖藉由著作自療與理解,甚至想預防模仿效應,減少類似悲劇發生。

 

慘劇發生之後引發無數的討論與建議,然而成效如何,同樣難有明確答案。科倫拜校園事件之後20年來,美國槍枝暴力、校園安全警報頻生,類似悲劇時有所聞,例如在我寫作本文前不久,美國北卡大學便發生校園槍擊死傷悲劇。媒體報導,最近兩年在科倫拜高中附近區域的公立學校實施近300次校園安全封鎖,四月中旬美國聯邦調查局獲報向科倫拜高中所在地區學校警告後,有20多所學校緊急關閉,影響數萬學生,所幸虛驚一場。

 

從《與惡》回顧科倫拜校園事件,當中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加害者的不明原因、家屬的痛苦自責、受害者的無辜、受害家屬的無盡悲慟、嚴重精神疾患的認知與誤解、媒體的誇大渲染、對恐懼的滑坡謬誤、社會支援系統等等。此等悲劇是極為複雜的生命課題,而我認為最重要的交集在於「了解真相的精神」,亦即以高度同情與良知,儘可能將多方盡力蒐集到的事實與資訊攤開,以了解事發緣由與脈絡,縱使往往只能向真相挪一小步,也有助於減低悲劇復發的可能性。

 

 

※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時局之平衡資訊與風險擴散效應。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台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goldenrockthinktank@gmail.com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