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真正讓人置身沒飯吃風險的都是極權主義

王盈勛 2019年05月11日 07:00:00

郭台銘那套「經濟發展與政治體制」的高論,其實是危險,且禁不起檢驗的跳躍。(攝影:張哲偉)

曾宣稱「民主不能當飯吃」的郭台銘宣布參選總統,多數人應該不感意外,郭董的民意支持度頗高,甚至有可能當選未來的台灣總統。

 

那麼多人對郭董「經濟發展與政治體制」的高論不以為忤,除了「拼經濟」先於其他社會發展目標,早已是眾多台灣人篤信的價值觀,中國在近二、三十年間的經濟崛起與政治極權並存,似乎也提供了絕佳的現世佐證材料。

 

但信仰拼經濟是一回事,把拼經濟與民主不能當飯吃或中國經驗混淆在一起,卻是跳躍的,而且是危險的、禁不起檢驗的跳躍。

 

經濟優先,並不等同於拿民主就可以換經濟。兩者非但不是抵換(trade off)關係,反應該是正向相關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在其經典名著《貧困與飢荒》(Poverty and Famines)一書中便曾明確指出,飢荒從未出現在實施民主的國家,而僅發生於極權專制的國家,像是1958到1962年間的中國,或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像是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統治下的愛爾蘭。

 

諷刺的是,飢荒時期的中國與愛爾蘭,百萬人餓死的同時,竟還對外輸出糧食!沈恩對此總結,飢荒不單是資源多寡的問題,更是政治賦權問題,民主國家有人餓肚子,會有媒體監督,會有政治人物或政黨要負責,在集權國家,那都只是個統計數字,甚至是被掩蓋的統計數字。

 

在當代,沒錢不會餓死,沒有基本的政治權利才會,這是沈恩的洞見。換言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的是,民主一定有飯吃,真正讓人們置身沒飯吃風險的,都是極權主義。沈恩的一系列研究也發現(見《經濟發展與自由》一書),極權獨裁有助經濟發展的說法,沒有任何事實根據。

 

那麼,現今的中國經驗,又該怎麼說呢?中國經濟量體世界第二大,這是事實,但這事實主要根基於中國人口眾多這另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內部自己便流傳這麼一個笑話: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了,人民又熱愛足球,為何中國足球隊的世界排名這麼落後?原因是,他們回去查了排行榜,中國的人均GDP排名比足球隊更落後。

 

更諷刺,但在台灣少有人關心的是,中國官方雖自我標舉為社會主義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的貧富差距之大,排名世界第29,排在中國前面的,幾乎都是經濟極度落後國家。至於被郭董說成有160萬人吃不飽的台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雖也是事實,只在同樣的榜單中排名世界111名。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在一場演說中提及,他從來不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個奇蹟。中國改革開放的推手鄧小平當年說,要先讓一部份的人富起來,於今觀之,這樣的說法實現了,的確有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了,但這一部份人,卻是與共產黨有關、擁有特權的那一部份人。而其代價是,為數兩、三億的內地農工兵,在二、三十年間,在中共的集權管制下,長期忍受低薪、超時工作,但既沒有媒體監督,也沒有工會保障,受傷了也無人理會,才讓包括郭董在內的台商及其他中國特權階級能富了起來。這種富裕方式或許民主國家做不到,但也沒有值得稱許或學習的。

 

誰能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全世界都存在少數富人壟斷社會大半財富的現象,但專制中國的表現,比多數民主國家都更差勁。不管是世界經驗還是中國經驗,早已證明民主更能確保人人有飯吃。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