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中央山脈才是台灣最後一道防線—台灣的山地作戰規劃

紀永添 2019年06月01日 07:00:00
台灣防衛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戰力保存,以待外力支援,卻未見國軍積極思考過如何利用台灣的地形來達成這個目標。(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台灣防衛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戰力保存,以待外力支援,卻未見國軍積極思考過如何利用台灣的地形來達成這個目標。(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台灣是個很奇特的社會,四面環海,是個不折不扣的海島,卻長期忽視對海洋的發展與保護,直到這兩年才開始籌備成立海洋委員會,但成立到現在仍未見具體的海洋政策與發展方向。而台灣的地形有三分之二是山地與丘陵,卻長期漠視這個現實,對山地與丘陵的經營與保護毫不重視。整個政府的這種態度,也反映在國防事務上,我們不僅沒有見到這個島嶼積極發展海軍,也沒見到這個多山的國家擁有專業的山地部隊。偏偏台灣又面臨嚴重的外敵威脅,防衛固守是國軍最重要的任務,海島環境缺乏防禦縱深的問題,也常被視為是台灣防衛計畫中最大的弱點,但卻沒有妥善利用山地地形,來為台灣建立防禦縱深。諷刺的是,台灣防衛計畫的第一步就是戰力保存,以待外力支援,卻未見國軍積極思考過如何利用台灣的地形來達成這個目標。

 

美軍在山區寸步難行

 

當然,說國軍完全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是不盡公允,如過去就曾利用中央山脈為屏障,建立了大型的山洞機庫來保護疏散到東部空軍基地的戰機,陸軍的特戰營也有山地作戰訓練,更會每年輪流進行長途山隘行軍訓練。但這是將山地作戰劃入特種作戰的範圍,或是利用山地地形來保護特定的重要設施而已,而不是將山地作戰納入台灣的整體防禦計畫之中。若我們回顧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太平洋戰役,在一連串的海島戰役中可以發現,擁有火力與空中優勢的美軍在展開登陸戰之前,可以輕鬆地摧毀濱海地區的防禦工事,讓接下來的兩棲搶灘作業能順利進行,並在炮火的支援下,快速擊垮在灘岸一帶發動反擊的日軍。可是一旦深入內陸,進入山地地區時,美軍就喪失了火力與空中優勢,在山區寸步難行並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陸軍的特戰營也有山地作戰訓練,更會每年輪流進行長途山隘行軍訓練。(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目前台灣的反登陸作戰規劃,都是「擊其半渡」,也就是趁敵軍還未完全登陸上岸時發動攻擊。國軍這種「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思維並沒有錯,因為這是敵軍最脆弱的時候,而隨著科技發展,台灣在擁有長程打擊火力,如雷霆兩千多管火箭與武裝攻擊直升機後,這種趁敵軍還未在灘頭站穩腳步,就快速將其殲滅的想定是很合理的。但問題在於,這是屬於地面部隊的第一波防禦,萬一第一波的防禦失敗,而由裝甲旅或機步旅所展開的第二波反擊,截擊深入西部平原的敵軍也失敗時,台灣的守軍要撤退到哪裡去?是否還有繼續作戰的可能性?這答案或許可以參考永久中立國瑞士,該國維持中立的方式,除政治外交上的手腕,更重要的是瑞士境內多山,其部隊熟悉山地作戰,萬一遭到攻擊會立刻退到阿爾卑斯山上固守,是個很不容易對付的對手。

 

阿爾卑斯山擋住德軍入侵瑞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沒有入侵瑞士,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必需要在阿爾卑斯山上與瑞士守軍進行艱困的山地戰,也是納粹德國最後放棄的關鍵原因。當時的德軍擁有壓倒性的空優、火力、裝甲部隊機動力,但偏偏這些優勢在山地戰中都無法發揮太大的效果。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大陸陷入長期的冷戰對峙之中,瑞士一樣不敢調以輕心,在面對前蘇聯與華約組織的龐大機械化裝甲部隊可能入侵下,瑞士也建立了自己的裝甲部隊,但瑞士極具巧思地讓他們的裝甲部隊完全適應山地作戰。任何想要入侵瑞士的國家,都必需在阿爾卑斯山上與瑞士部隊纏鬥,在山徑上遭遇火力強大的主力戰車與各式步兵戰鬥車,一般專為大平原作戰訓練的部隊,在這種特殊地形中都難以施展開來,擁有越重型裝備的部隊,恐怕越是難以發揮所長。

 

就因為山地地形有這樣的特性,因此擁有大量山區的國家,往往會選擇將山區做為國土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成阻擋優勢敵人的戰略縱深,如美國與前蘇聯這兩個世界強權,就都曾在阿富汗飽受山地戰之苦。太平洋戰爭時,美軍在多數島嶼都取得勝利,唯有在呂宋島戰役陷入膠著,原因在於日軍撤入山區,進行長期頑抗,美軍雖然佔領了大部份的重要據點,但一直要到日本無條件投降,呂宋島的守軍才放棄抵抗。而目前俄羅斯在多山的高加索地區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山地戰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很困難的,差別只在於防守方因為可以長期進行準備,訓練自己的山地戰部隊,並讓裝備、設施、防禦工事都適應當地山區環境,而能在這樣的戰場上持續作戰,長期固守,並抵消入侵者所擁有的火力、裝甲、空中支援等優勢。

 

再回過頭來看台灣的防衛計畫,從空軍戰機疏散到東部機場,海軍艦艇離港保持戰力,伺機截擊敵方登陸船團,到陸軍反登陸作戰的灘岸殲敵,地面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反擊,台灣一道一道的「制空、制海、反登陸」劇本,寫到最後地面反擊作戰以後就結束了,似乎沒有思考過如果灘岸殲敵作戰失敗,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反擊也失敗,那台灣的下一階段作戰應該怎麼辦?要如何再組織反攻?後備部隊應該如何應用,才能繼續堅守抵抗?或許會有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於過去國軍的觀念也認同台灣沒有防禦縱深,如果敵方已經成功登陸,並且擊敗台灣機械化部隊的反擊攻勢,甚至已經佔領機場與深水港,可以運送重型裝備上岸,那台灣的防禦作戰就已經徹底失敗,不必再繼續下去,但這無疑是提早棄械投降,放棄了台灣最重要的山地地形優勢。

 

如果灘岸殲敵作戰失敗,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反擊也失敗,那台灣的下一階段作戰應該怎麼辦?(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台灣的後方在山地丘陵

 

其實台灣並不是沒有山地作戰的能量,如特戰營就長年進行山地作戰訓練。也不是沒有熟悉山地地形的後備部隊,如後備指揮部的前身,就已經設立了後備山地連的編制,納管原住民後備軍人,在戰時可以立刻組成後備山地部隊,以保護山地原鄉。國軍的谷關訓練中心就位於中部山區,能提供各種平地環境所無法進行的山地作戰訓練。問題的關鍵在於國軍沒有整合出一套在戰況不利時,撤入山區繼續固守的完整計畫,也從未讓台灣的常備部隊或後備軍人普遍接受山地作戰的訓練,也因此未能讓台灣的山地地形成為台灣防衛作戰的優勢,或讓山地戰力成為台灣有決心堅守到最後一刻的嚇阻力。在今日中國已經有能力從台灣東部發動攻擊之時,國軍或許應該改變觀念,台灣的後方已不在花東地區,而是在占台灣全島三分之二面積的山地丘陵裡。

 

近年來隨著都市的快速發展,許多昔日位於郊區的軍事基地或設施,都變成處於新興商業區中,妨礙了地方發展,國軍往往配合地方政府的都市計畫政策,逐步遷移這些軍事基地或設施。但很可惜的是,這些遷移計畫多半各自為政,只是再遷往現有的市郊閒置土地,而不是在通盤的防衛考量下,分散遷入易守難攻的山地地區,並趁機加強這些新建軍事基地與設施的抗炸防禦工事。特別是後勤與後備動員單位,這些在戰時負責維繫國軍戰力的部門,更應該要思考如何抵抗敵人的攻擊。萬一台灣的地面守軍在第一波、第二波的反擊中失利,要如何利用連絡道路逐步撤入山區的整補基地,這些都應該事先規劃。空軍與海軍都有自己的戰力保存計畫,那陸軍的戰力保存計畫在哪裡?就地掩蔽、掛起偽裝網或挖散兵坑並不算是一個負責任的戰力保存計畫。

 

台灣的後備指揮部負責後備動員與教育召集的工作,但未見到後備指揮部對山地作戰有任何的積極規劃。(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目前台灣的後備指揮部負責後備動員與教育召集的工作,但除了多年以前所設立的後備山地連外,並未見到後備指揮部對山地作戰有任何的積極規劃。陸軍目前的常備地面部隊,多數已完成機械化與裝甲化,這是必要的方向,以應付敵方登陸的裝甲部隊,但這樣的常備部隊並不是那麼適合山地作戰。後備司令部所召集的後備部隊則是以輕步兵為主,目前的規劃是擔任守衛家園的任務,這種「常備打擊、後備守土」的觀念,構成目前台灣地面部隊的戰時分工,只是這種後備守土的觀念,其實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更為易守難攻的山地地區,同時應該為這些後備守土的部隊,規劃撤退轉進的計畫,以台灣西部平原的狹小程度,多數地區只要一夜的徒步行軍,就可以在夜幕掩護下撤入山區,讓這些後備部隊發揮更大的功用,關鍵只在於有沒有完善的計畫。

 

編成「山地作戰暨後備動員指揮部」

 

台灣為了要改採全募兵制,目前的一般義務役役男,只需入伍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在第一階段的入伍訓練以後,第二階段的專長訓練其實成效不彰,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或許國軍可以改變思維,將部份訓練成效不佳,或無助於基層部隊日常任務的軍事訓練役士兵,在第二階段全部實施輕步兵的城鎮與山地作戰訓練,使其熟悉短程行軍、近距離接戰、基礎火炮操作、地圖判讀與通訊器材的使用。將這些技能濃縮成兩個月的課程,並建立一個專業單位來進行訓練,讓這些義務役士兵能對城鎮與山地作戰有一定的基礎概念。而對於已在加強城鎮作戰訓練的志願役常備部隊而言,進一步開辦山地作戰幹訓班,鼓勵基層士官兵取得這項資格,讓常備部隊瞭解山區作戰是什麼樣的情況,未來常備與後備部隊就能具備初步的山地作戰能力。

 

歷史上的後備動員作戰,其實最重要的都是要結合民力,善用地形,分層抵抗,不輕易放棄。(圖片摘自空特部臉書)

 

衡諸於歷史上的後備動員作戰,其實最重要的都是要結合民力,善用地形,分層抵抗,不輕易放棄。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的交通建設其實已經頗為普遍,戰時徵用民間車輛、甚至是台灣大街小巷四處可見的機車,就可以獲得基本的山區機動能力。國軍的輕型戰術輪車或舊型的悍馬車,在加裝機槍、迫擊炮或反裝甲武器以後,也都是非常有威力的山區作戰武器。這種戰術在許多國家的後備動員規劃中都可以見到,關鍵只在於台灣有沒有決心戰至最後一刻,將山區當成自己的最後防線,積極規劃,增加訓練,多重準備,分散設置在山區的動員庫,並建立山地作戰指揮系統。甚至可編成「山地作戰暨後備動員指揮部」,整合山地作戰的準備工作與召集訓練,改革目前備受詬病的動員體系,真正讓中央山脈成為台灣固守頑抗的最後一道防線。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關鍵字: 山地作戰 空特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