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立專欄:改變香港不能只靠頻繁上街

鄭立 2019年06月11日 07:00:00
對於不斷的舉辦遊行,香港民主派的觀點,就是民氣累積論。(美聯社)

對於不斷的舉辦遊行,香港民主派的觀點,就是民氣累積論。(美聯社)

香港的民主運動有一個很明顯的特色,就是極度頻繁的舉辦遊行。香港的民主派以及社運界,對於香港不論發生任何事情,不論是國安法,一地兩檢,最近的逃犯條例修訂,「遊行」都是標準的回應。

 

對於不斷的舉辦遊行,香港民主派流行的觀點,就是民氣累積論。香港的民主派有一部份認為,不論參與人數或者客觀的情況,每完成一次遊行,都能夠累積「民氣」。

 

從其言論可以觀察,民氣這種東西,很像電玩中格鬥遊戲的超必殺技條,又或者是角色扮演遊戲裡的經驗值。每遊行一次,民氣就必然會增加,如果是大遊行就會增加很多民氣,就算是小貓三四隻的遊行,都能夠累積一點點民氣,所以遊行才會「累積民氣」。 民氣大概就是反抗精神或者士氣之類的東西。

 

他也並不等於士氣,畢竟讀過「曹劌論戰」一文的人,總記得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歇的說法,也就是說不斷進行效果不大的勞師動眾,其實是會消耗士氣以致枯歇。如果把這應用於遊行上,自然是會步得出太過頻繁而無效的遊行,其實是消耗士氣而不是提升士氣。

 

但在民氣累積論中,遊行對於民氣只可能有正面的幫助,不可能是負面的,質疑的人甚至會被指控為別有用心。遊行只會累積民氣,絕不會消耗民氣。市民參加遊戲,是為了「發聲」,發完聲,民氣就會累積。

 

所以,民氣與其說是指「士氣」,更可能說是「沉沒成本」,士氣有升有跌,沉沒成本則只升不跌。

 

累積民氣的真正目標,並沒有精確的方向,他們會說,這會「激起反對巨浪」諸如此類含糊的說法,這些說法終究就是認為,只要民氣累積起來,就會引起更大的反抗事件,可是反抗事件到底是甚麼,當事人並不知道,另外,這亦不是指遊行的主辦者會親自發動,策劃或領導反抗事件,或者奇跡。

 

我們很難證實這個民氣論是否有根據,比方說,2014 年發生了雨傘革命,2016 年發生了魚蛋革命。這些是否因為不斷遊行累積了民氣引致的?我們無法證明是,也無法證明不是。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都是因為市民們對於香港政府長期的不滿而作的抗爭行為。

 

但這些是否他們所希望發生的事情?這似乎又不是,從在雨傘革命中多次要求聚集的佔領者盡快散去,而以及對於魚蛋革命的抗爭者態度譴責看,他們期望的並不是升級的激烈抗爭,而只是希望「引發更大的遊行」。

 

換句話說,民氣累積論的理想模型是:遊行累積民氣,民氣換來更大的遊行,然後更大的遊行又累積更大的民氣,更大的民氣又累積更大大的遊行,不斷正向循環下最終產生一個超級遊行,可能五十萬,可能一百萬,只要遊行的規模去到某個人數,神奇的幸運事件或者奇跡就會引發,運作原理有點像七龍珠的元氣彈。

 

但到底沉沒成本跟引發奇跡有甚麼關係,我真的是想不到了。

 

關鍵字: 遊行 民主派 民氣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