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希拉蕊的使命

紐約時報 2016年11月02日 00:01:00
希拉蕊的當選或許不能證明她就醫保、中東或貿易問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正確的,但卻可以鏗鏘有力地表明,這個國家無法承受川普所推動的分裂,也無法容忍他所投射的偏執。(湯森路透)

希拉蕊的當選或許不能證明她就醫保、中東或貿易問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正確的,但卻可以鏗鏘有力地表明,這個國家無法承受川普所推動的分裂,也無法容忍他所投射的偏執。(湯森路透)

關於2016年總統競選的兩種觀點,仿佛是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無所不在。其歌詞則已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

 

一種是:共和黨和民主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其實讓選民沒得選擇。這純屬胡說八道,因為它意味著川普和希拉蕊同等地令人難以接受,並且誤解了「選擇」的含義—其程度之深與川普對民調的誤讀不相上下。他和希拉蕊或許不是我們所夢想的政治自助餐。但一道主菜是危險的;另一道的醬汁雖然不太理想,原料也相當老套,但在沙門氏菌還是鮭魚搭配黃瓜和蒔蘿之間:這是一個選擇。我知道自己該往盤子裡放什麼。

 

另一種觀點是:如果希拉蕊當選—她的權威並不穩固,其號令會模糊不清,因為讓她受益的是反對川普的選票,而非支持希拉蕊的選票。這也沒說到重點。即便假設選民是因為想要逃避川普才奔向她,這種逃避也是有特定原因的。他們是在表達特定的價值觀。而這些原因和價值觀就是她的號令,它們沒有什麼模糊不清的地方。

 

我甚至還要說,它們相當於一項授權:讓希拉蕊去捍衛川普經常貶損的那個美國,一個既富有同情心又善於協作的體面國家。

 

不過先要說點數學上的問題。正如達蒙•林克爾(Damon Linker)在《一周》(The Week)雜誌上所闡釋的那樣,按歷史標準衡量,希拉蕊將贏得一場輝煌的勝利。

 

網站「真正明確的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最近的民調顯示,希拉蕊的支持率平均領先川普5.4個百分點(四組人馬時),一對一時,她平均領先5.1個百分點。反觀此前的六屆總統選舉,領先優勢遠遠低於這些數字的共有三屆;在另外三屆中領先優勢要大一些,不過1992年的那屆只大了一點點(5.5%),取得勝利的是希拉蕊的丈夫。

 

鑒於提前投票的趨勢、川普的古怪行徑以及希拉蕊競選團隊強大的基層組織能力,我認為她的領先優勢會超出當前的預期;ABC新聞頻道(ABC News)上週末開展的追蹤性民調顯示,她領先了12個百分點。自雷根(Ronald Reagan)在1984年領先18.2個百分點以來,全國性領先優勢的最大值是8.5個百分點,那還是希拉蕊丈夫在20年前競選連任的時候。

 

過去30年間,沒有哪屆總統選舉的勝利者面對的是像川普這般沒準備、不穩定、令人討厭的對手,這是事實。但還有一個事實:在對希拉蕊這種內部不合的節骨眼兒上—她起初並非選民的寵兒—川普以抗議型候選人的姿態浮出水面,預言家們喜歡說他是「變革推動者」。因此,如果選民讓他遭受一場大敗,便是在發表一份明確的聲明,傳達毋庸置疑的訊息。

 

他們要說的是:像他那樣搞性別歧視是不能被容忍的。透過他面對的巨大性別差距,多得不成比例的提前投票的女性人數,以及可能在大選日後出現的女性國會議員的激增,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川普崛起之年將變成真正的女性崛起之年,而這並不僅僅是因為玻璃天花板正在碎裂。

 

這就賦予了希拉蕊一項使命:確保我們的輿論和法律永遠也不會把女人當成男人的附庸來對待。

 

一些選民並非生來就反對川普,最終卻加入了反川普行列,他們是在懲罰他,因為不能容忍他攻擊汗(Khan)的家人和艾麗西亞•馬查多(Alicia Machado)的方式,不能容忍他一直以來攻擊其他許多人的方式。透過拋棄川普的共和黨領導人所說的話和所選擇的時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鑒於道德或者政治上的理由,每個人都走到了無法再對川普的狹隘和惡毒置之不理的地步。

 

希拉蕊在這方面也有一項使命。那就是在遭受具有侵蝕性的政治攻擊之際泰然處之並予以駁斥。

 

作為一名別具一格的候選人,川普發起了一場令人厭惡的運動,挑唆老老實實的美國人(有一個算一個)去針對其他人,包括墨西哥裔強姦犯,一名墨西哥裔美國法官,一位有肯亞血統的總統,以及所有在床頭小桌上擺著一本《古蘭經》(Quran)的人。這對一個大到令人不安的選民群體很有吸引力。

 

因而我們相信她可以帶領我們去超越這種貼標籤的做法,借用她自己的競選演說裡的說法,是去搭建橋樑,而非豎起圍牆。我們在這種事情上絕對不能指望川普。

 

希拉蕊的當選或許不能證明她就醫保、中東或貿易問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正確的,但卻可以鏗鏘有力地表明,這個國家無法承受川普所推動的分裂,也無法容忍他所投射的偏執。

 

上述情況不足以讓我們的首位女總統想要通過的大部分(甚至是很多)法案獲得通過。但將讓她得以擁有她需要的所有權威。

 

By Frank Bruni© The New York Times 2016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