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揮別「恐同症」的最後一哩路

主筆室 2016年10月29日 07:00:00
烏拉圭首都蒙德維迪雅日前由當地LGBT所舉辦的同志大遊行,訴求為「多樣性的示範」。(湯森路透)

烏拉圭首都蒙德維迪雅日前由當地LGBT所舉辦的同志大遊行,訴求為「多樣性的示範」。(湯森路透)

19世紀「同性戀」(homosexuality)這一專業術語出現之前,兩個男人同床共枕,曾被委婉地稱做是「希臘式的愛情」。名稱雖然浪漫,但那明顯違逆了不少衛道人士的信仰,也無以符合當時社會時空的體制規範,因此很難發展出溫馨的愛情故事。有很長一段時間,同志一旦表露性向,還會遭到公開羞辱或者人身監禁。這類打擊,同樣被施予女同志和跨性別者身上。

 

一如18世紀發生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生命中的悲劇。他喜歡男人,且在他年輕的時候,這就已是朝廷裡公開的秘密,但他的母親不僅不予接受,還視其為皇室醜聞,宮中臣子也因此對他少有敬意。因而,就算古斯塔夫三世治國有方,卻長年在異樣眼光下掙扎過活,活得極為鬱鬱寡歡。最後,他的下場是遭刺客暗算身亡(有一說是他自己買通刺客,等同於自殺)。那無疑是「恐同症」所帶來的致命殺傷力。

 

不過,時過境遷,今天瑞典對於同性戀的包容程度,卻可為世界之冠。他們對同性戀的態度既自由又開放,而且「他(她)們哪都可以去,不必專門挑選特別屬於同性戀的酒吧和餐廳」。政府對外觀光宣傳的自我標記,甚至不諱言以此為號召,意謂當地歡迎同性戀的立場已達官方層次。尤有甚者,其國家境內的教堂也不再否定同性戀者亦為上帝深愛的子民。

 

他們包容同性戀的理由,起始源頭純粹就是從「反歧視」而來,由平等主義建構出的社會,確實沒有道理讓任何人因為「性向」問題,就遭遇到任何國家法令、風俗和道德觀等不公平的對待。

 

至於位在瑞典南方的荷蘭,20世紀初期更率先推出一本描述一國王子和另一國王子步上禮堂的童話故事。劇中王后先是替兒子安排和鄰國公主相親,沒想到這位王子卻愛上了那位公主的哥哥,王后萬不得已只能尊重兒子的決定,讓本國王子和他國王子成婚,「夫妻」兩人日後皆被稱為國王。婚後他們再領養一個兒子共組家庭,住在城堡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部童話故事最後被選為當地小學生的讀本,很重要的理由,便是希望他們的下一代,能及早體認在多元社會裡,除了傳統兩性家庭,亦會有單親媽媽(王后),同性戀(王子和王子),以及領養(兩位國王的養子)等情事存在。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英格爾哈特(Ronald F. Inglehart)曾於九0年代晚期,發表了一部深刻研究全球43個國家,關於文化、經濟和政治現代化及後現代化變革的巨作。書中一項統計調查顯示,那些「低同性戀排斥度」的國家,諸如瑞典、芬蘭、挪威、丹麥和荷蘭,很一致地,皆同屬於「高生活滿意度」的指標區域。

 

假如我們並不否定上述幾個國家如今所營造出的文明氛圍,當地人面對同性戀者的心態和方式,或許適巧可為一段有意義的自我對照。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Taiwan LGBT Pride)今天走上街頭,堪稱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同志遊行,期盼那會是這個社會為揮別「恐同症」所走的最後一哩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LGBT 同性戀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