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史科的問題(一)梁啟超《論正統》白話版

羅永康 2019年06月16日 07:00:00
(圖片取自香港立場新聞)

(圖片取自香港立場新聞)

編者按:近年,香港關於中國歷史科的教育充滿爭議,作者因而寫下《中史科的問題》系列專文,探究過往學子如何在特定學者把持中史教育教材下遭扭曲思維。

 

中史科爭拗未斷。回首一年前,楊岳橋議員在立法會提到支持學生學習中史,但指出內容應該包括文革、大躍進、三反五反、六四等事件。然而,筆者讀史超過三十年,由小學在圖書館自修,到中學,至大學,到研究所,發現中史科不妥之處,不單是史實一項,根本觀念也很有問題,故會寫數篇文章解說。

 

大陸學者葛劍雄曾作出統計,中國分裂時期比統一更長。然而,中史科歷來史觀,都有「正統」概念,即只有「一個」政府是合法的。見議會內竟無一議員對此質疑,甚覺不妥。

 

中國近代史創始人新會梁啟超在 1902 年著《論正統》,指出「正統」觀念的荒謬處,然香港大部分人中學以後,鮮有再閱讀文言文,故鄙人以有限識見,作出翻譯。有需要時,會在某些段落加上點評。

 

《論正統》 — 梁啟超

 

中國歷史學家最荒謬之處,就是正統。講正統的人,認為天下不能一日無「統」,於是乎有統;又認為「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所以要有正統。講「統」的人,就是君主是上天所立,而萬民須忠心於他。

 

言「正」的人,大概認為只有「正」的是真,其餘皆假。千幾年以來,腐朽儒生,爭拗於何為「正」。一句講完,自己作奴隸,又叫人做奴隸,所以必須加以駁斥。 更多按:就是說,只有一個「正統」政權是合法的,其他的都是非法。

 

「統」這個概念,大概是出自《春秋公羊傳》的「大一統」,但那些庸俗儒生,不知道「大一統」不是最重要,「通三統」才是。「通三統」係指天下係天下人的天下(就像現代概念,人民是國家主人,譯者),不是一個君主及其後人的天下。一統概念,實在與真「統」的原意對立。所以嘛,所謂的一統觀念,實為霸道地認為君主有特權,人民皆其之下,反對他的,就是不忠不義,而有了獨裁的根據。 更多按:正統史觀包含的對君主(政府)忠心,容易令人對政府盲從,我城藍絲思維就是這樣形成。正統觀念,害人不淺。

 

西方的歷史,多數是敍述人民系統由來,及各發達進步軌跡,盛亡的原因結果。就是以民,而非以君主作主軸。 更多按:今天中史教科書各年代,仍以單一政權作中心闡述歷史,換句話說,即沒有進步過。

 

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君主家族的族譜,皇帝的個人傳記。人民百姓的地位,對比起來,是天與地。

 

所以,不駁斥「君統」這個謬論,而去寫歷史,史籍即使汗牛充棟,只會毒害萬民。

 

一統的意義既然荒謬,則「正」的意義,原本不需要講太多,但既有此謬論存在,不得不加以反駁。朱熹《通鑑綱目》認為正統朝代,包括:秦、漢、東漢、蜀漢、晉、東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清朝乾隆批《通鑑》,則是宋、南宋、元、明、清。所謂的「正統」朝代如前。而衡量標準,大致可以分為六點:

 

第一,以領土最大的為正統,較小的,則為不正。例子是晉和元兩朝。

 

第二,以在位的長久或短暫來判斷,短暫的,則非正統,例如項羽和王莽。

 

第三,以祖先是否「正統」來判別真偽,例如:蜀漢、東晉、南宋等。

 

第四,如定都與前朝一樣,便為正統,例如魏朝首都同漢朝,後梁、後唐、後晉、後周等,皆承接前朝定都位置。

 

第五,以一個正統政權之前的朝代為正統,例如隋在唐前,後周在宋前。

 

第六,以中國種族爲正統,而其餘不是。如宋、齊、梁、陳等是。 更多按:「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法制上,中華民國政權仍在,以前,國民黨仍自稱正統,共黨為匪,但共產黨佔地較廣,誰是正統誰是偽?用上面六條「標準」,充滿混亂。

 

上述六項,互相矛盾,如果以國土大小計算正統,前秦符堅最強盛時,是東晉的幾倍。宋金對峙時,金領土達天下三分二,到底誰正誰偽?如以國祚長短計,北魏加上日後分裂成東西魏的拓跋氏國祚,比南朝宋、齊、梁、陳加起來都相差不遠。五代十國時,十國中的吳越國錢鏐與南漢劉隱,皆比視為正統的五代任何一代長久。

 

而西夏李氏,始於唐代為節度使,被滅於南宋寶慶年間,享國350餘年,國祚幾同漢唐,國土亦有萬里,與宋朝比較,又是否正統?如果以血裔計,則春秋時的宋國,為商朝之後人,當與周室並列,而周王當為篡奪。明代李槃以宇文氏所臣屬的蕭巋爲篡賊,蕭衍延苟全之性命而使之統治南方。突厥別支沙陀族和南唐開國君主徐知誥冒李唐宗室分據天下,又是明代李氏的一個特別解釋。順治十八年,又將南明諸王不列為正統,又為什麼?那麼,誰為正統誰是偽?五胡十六國中,不少定都處,和三皇五帝一樣。金女真所統治的,也是漢唐遺民。誰為正統誰是偽?如果以正統再上者為正統,則晉朝是正統,怎麼魏朝又不是?前面既認為蜀漢為正統,然後又認為晉朝為正統,晉是篡魏而立,難道是篡漢嗎?

 

唐是正統,再上的隋自然也是,而隋再上的北周宇文及北魏拓跋,何以不是正統?陳朝是正統,而後隋朝是,難道隋是因滅陳才再有帝號?究竟誰是正統誰是偽?若以種族而定,則確實係愛國的公理,民族的精神,雖然迷於統之名,但不悖於正之理。可惜,數千年未有堅守此原則。後唐、後晉、後周,都是沙陀外族,只掌管很少土地,而史家認為是天下共主。元代時,炎黃子孫,無尺寸之土,史家依然視為正統。誰是正統誰是偽?持正統論史家,無法自圓其說。

 

大概正統之說之所以興起,有兩個原因:

 

第一,那個朝代的君臣,以本國(統治者)利益為先。《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認為,自南北朝始,各國皆有國史,北方認為南方是南蠻,南方認為北方是胡虜。到朱溫篡唐後,天下四分五裂,後唐莊宗滅朱氏後,比喻他像王莽篡漢。這些都是偏頗言辭,不是公論。自古正統爭辯,最多是三國時的蜀魏之爭。持有首都論者,認為魏是正統,據血統論者,認為蜀漢是正統。陳壽是前者代表,習鑿齒係後者。陳是西晉人,如果不視魏為正統,則晉朝非正。習鑿齒係東晉人,晉室南渡,如果不以蜀漢為正統,不持血統說,持首都說,則五胡就是正統,故習持蜀漢正統說,是為東晉政權找正當性,為其背書。

 

其後司馬光認為魏是正統,而朱熹則認為是蜀漢。原因也和上段蜀魏之爭相同,司馬光是北宋人,北宋首都承繼後周,故持首都說。南宋遷都避金,故持血統說。兩者都是為宋朝背書。大概沒有不為了其時君主。五代被視為正統,也是宋人為了替當權者取得正當性。五代憑什麼可以稱「代」?朱溫只是一個盜匪,李存勖、石敬塘、劉智遠只是沙陀族長。朱溫可以代唐,則侯景和李全可以有宋朝般的代表性。前面沙陀三姓可代表中華之主,則五胡的劉聰和石虎,可以取代晉朝成為正統。後周開國君主郭威,不是外族,亦非盜匪,但只是以一個臉有金字武夫冒起(五代及宋時防士兵逃脫,在臉刻字,譯者),乘人孤兒寡婦僭位,就算把他視為南朝陳霸先能平侯景之亂,但出身只是個奴隸。以上五人,所佔國土不及夏禹二十分之一,國祚加起來只有五十二年,而他們可以被奉為聖仁神武某祖某皇帝之名,則自宋人開始。 更多按:其實以中國史家標準,北洋軍閥也可以是正統。遺憾地,上段朝代,在今天教科書,仍被視為「正統」。

 

宋得天下,也是不正當,逼後周柴氏讓位,以此追溯,則朱溫代替唐朝,所以五代之名確立。五代是正統,則宋朝也是正統了。至於本朝(清,譯者),以異族入主,就像遼、金、元。故順治年間,商議歷代帝王祀典,禮部進言,宋曾向遼納貢,亦曾向金稱侄,嘗試以遼金為正統,而宋不是。後來,雖忌憚於議論,未敢悍然改之,但依然增加祭祀遼、金、北東西魏諸帝。這不就只是為了替自己尋找正當性?所謂正不正統,無非是當朝君主,與他們的奴隸,為了保全地位,而穿鑿附會。後世作史者,為此辯論,不知道為了什麼? 更多按:就像一些大陸台灣人,不斷爭論誰是正統?事實上,兩個政權同時並存,爭論非常無聊。而這種無聊爭論的根源,就是「只有一個政權是合法」的正統觀念引起。

 

第二,淺陋的讀書人,誤解經義煽動奴性。他們認為一國之內,必有一聖神之君,而不可有兩個。如果多過一個,則視其他的人為亂臣賊子。當天下多國並立,則依然要揀選一個來做聖神,其餘皆亂臣賊子或外族。所以嘛,甲書寫成聖神,乙書寫成賊子,甚至同一書同一人,都是亂臣聖神並列。今日是亂臣賊子,明天可以是至聖帝王。聖神是聖神,賊子是賊子,外族是外族,未聽聞聖神亂臣兩者兼備。這些道理很淺顯,但唯獨不適合用在君王身上。有句諺語話:「成即為王,敗即為寇。」 更多按:成王敗寇史觀正正代表現代社會達爾文主義,總之我是成功,便是成功,不理成功原因是否公義。

 

成王敗寇真的是持正統論史家的不二法門。眾望所歸,應為正。侵略篡奪而禍國殃民,應該是賊。這是改不了的,未曾聽聞兩者並存於一體。美國反抗英國,應為正非賊,是因為她的成功。即使不成功,菲律賓反抗美國,伊朗和阿富汗反抗英國,未有聽聞視他們為賊。元朝侵略日本,是不正確的入寇,此因為他失敗。即使不失敗,如蒙古蹂躝俄羅斯,霸佔其土地數百年,外國未有說他們是正確的。中國則不是了。金兀朮與完顏亮,宋史視之為賊為虜為仇敵。金史則視為某祖某皇帝,而兩史皆成於中國人之手,同列正史。諸葛亮入寇,丞相出師,更不用多說。朱溫與明燕王朱隸,開始說他們是亂臣賊子,然後又是某祖某皇帝。而曹丕、 司馬炎之由名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更不用多說。我真的為匈奴冒頓、突厥頡利、漢吳楚七國、淮南王安、晉八王、明宸濠、上官桀、董卓、桓溫、蘇竣、侯景、安祿山、朱泚、吳三桂、陳涉、吳廣、新市、平林、銅馬、赤眉、黃巾、竇建德、王世充、黃巢、張士誠、 張友諒、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悲哀,假使他們差那一點兒成功,就成為聖神了!後世史家,定冠以「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欽明文思、睿哲顯武、端毅弘文、寬裕中和、大成定業、太祖高皇帝」的徽號!有不滿者則是大不敬,有指斥者則說逆 不道。這不是我過激之言。試想想朱元璋之德,比得起竇建德嗎?蕭衍之才,比得上王莽嗎?趙匡胤之功,比得上項羽嗎?李存勖之強,比得上冒頓嗎?楊堅傳國之久,比李元昊長嗎?朱溫略地 之廣,比得上洪秀全嗎?他們皆於數千年歷史上是聖神了! 更多按:西方史觀,公義的事就是公義,不公義就是不公義,不像中國,即使用不義手段成功,也被講成「正義」(成王敗寇)。灌輸學生這樣的概念為「正確」,真的符合為社會培育正直的人的原則嗎?

 

我不會稱這些為甚麼,稱為幸與不幸。於是乎,歷史就是賭博、兒戲、鬼域之府、勢利之林。以這些為歷史,率領天下(人君),會不是禽獸嗎?而史家依然說:「這是天經地義,國本民坊與人倫。」我不得不深惡痛絕這些陋儒如此荼毒天下。 更多按:遺憾地,今天這種正統史觀,依然存在教科書之中。

 

那麼,不講正統還好,一講正統,我敢翻幾千年的案而大聲說:「周與秦朝後,無一朝代能與此名實相符。」第一,夷狄不可以視爲正統,則元及五代沙陀三朝必不算正統,而後北東西魏、 北齊、北周、契丹、女真更不用說。第二,篡奪不可以視爲正統,則魏、晉、宋、齊、梁、陳、北齊、北周、隋、後周、宋必須排除,而唐亦不能不排除。第三,盜賊不可以視爲正統, 則後梁與明必須排除,而漢亦一樣。那麼,應該怎樣定義正統?正統者,在乎於國家,而非君主。在於眾人,而非一人。不談國家,而談一人君,必無正統之可言。英、德、日等立憲國家君主,於大眾面前宣誓守憲法,而人民亦公認,則近於正統了。觀乎數千年中國歷史,看到一處這樣嗎?史家仍然在爭拗正統不正統,我真的覺得他們愚蠢,而深惡痛絕。 更多按:梁氏提出的論證,也帶出一個問題:學生以上面六標準讀中史,判斷正統,會邏輯混亂。亦講出中國史「正統」概念與現代普世價值格格不入。而至今中國政府還未做到梁的守憲標準。

 

後來會否有好的歷史,關係到我國人民興衰、強弱、是否奴隸。在此,再三致意。(本系列專文由香港立場新聞授權轉載)

 

 ※作者為香港立場新聞博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