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科的問題(二)煉成現代義和團的偏頗近代史觀

羅永康 2019年06月17日 07:00:00
(圖片取自香港立場新聞)

(圖片取自香港立場新聞)

還記得2017年,在尖沙嘴天星碼頭附近,有一班現代義和團,騷擾外國記者,又作勢打人又怎樣,令我城醜出國際。彼等雖為香港人,但行徑與大陸的反日反美人士無異。不少人認為他們是收錢做事的嘍囉。然而,收錢的存在,但真心仇外的,著實也不少。煉成這種義和團思維的,其實是教科書中的偏頗近代史觀。

 

誠然,對於清後歷史,兩岸三地史家到今天都有不少爭議,但民國以前的清代,可以說是他們的 common ground 。那些年的史事,三地教科書內容,可以說一色無二,但偏頗,也是同一的。

 

首先,中國史歷來用上「搬龍門」的著色字詞,就是我們的國家打別人,就是「武功興盛」,別人打我們,就是「外族入侵」、「侵略」和「入寇」。別人打我們,永遠是負面的,我們打別人,就是正面的。

 

言歸正傳,吾人不妨看看敍述鴉片戰爭後史事的教科書,提到的影響是「不平等」條約,說領事裁判權是司法主權受損,日後與各國另有條約,「一體均沾」,即列強聯合起來,欺凌中國。又有割地賠款,令香港變成英國殖民地。總之,幾乎所有東西都是負面的,乏善可陳。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不否認條約不平等的事實,但我們不妨探究所謂領事裁判權的根由。今天我們享受著得到充分安全感的人權法治,就是源自西方。當時中國的法律,是同罪連坐,罪誅九族,未審先判。作為一個人,不論任何國籍,究竟會選擇活在人治,還是疑點利益歸於被告,未判有罪還無罪的法治社會?一定是後者。西方人引入領事裁判權,其實就是向中國輸入進步法治觀念,令野人被 civilized 。

 

所以說是野人被 civilized ,是因晚清改革。清朝所以行憲,引入法治,就是想收回利權,以此與洋人討價還價。梁文道當年評價《建黨偉業》,笑言該片歌頌北洋軍閥,因警察在那時不可以隨便抓人,有言論、集會、示威各自由。這些,都是晚清改革的延伸(不是手臂的延伸),而晚清改革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取消領事裁判權。

 

中史教科書很少深入提到這些,只以「想取回利權」五字,含混帶過改革原因,從而令人看到義憤填膺,覺得外國人欺凌中國,令她進入萬劫不復境地,使人讀來懷有仇恨,對外國人充滿怨懟。

 

當西方人有領事裁判權,他們所住之地,自然行外國法律,變成租界,成為所謂的國中之國。我不否認這個事實,但請想深一層,一個獨裁封建,不講法治,政治不穩定的地方,可以發展到健全的金融體系嗎?絕對不能。租界的形成,其所包含的西方法治,正正令中國孕育出第一個金融中心—上海。

 

上海有各國租界,後來變成公共租界,行西方法治,受外國人保護,同時開放予中國人出入,所以每當有各種戰亂,有錢人均蜂擁而至,資金加上法治,與及政治環境相對穩定,三者一拍即合,育成東方的巴黎,亞洲的金融中心。

 

非常諷刺,民國三大銀行,中央、中國、交通,總行都曾設在租界之內。

 

上面提到,租界開放予華人出入。晚清改革前,言論還未自由,不可能有反清報紙進入中國。然而,正因為租界存在,中國衙門不得入內執法。管不了租界,內裡可以出版不容於清政府刊物,令各種觀點因此能進入華夏。國中之國,使中國專制魔爪不能鉗制桎梏國人思想,這些,中史教科書連提也沒有提。

 

教科書只提到租界引入外國文化,如西式服裝之類,對於上述進步思想的傳入,金融中心的育成,隻字不提,只提外國人有特權,然所謂的「特權」,其實就是今天我們大聲疾呼,誓死捍衞的普世價值:人權法治。中史教科書,不要說將來,就是以往,也不斷散佈偏頗的仇恨史觀,對史實進行篩選,從而令人讀之對外國充滿仇恨。

 

今天,香港雖然沒有「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思維,但也有一種美國與中國是敵對想法。引言提到的《南京條約》條款,日後中國與外國利益,英國「一體均沾」。教科書的「分析」,是指往後列強變成聯合起來,齊齊拿中國好處。義和團把清末八國聯軍史事結合思考,好像合情合理。

 

有讀過世史的,都知道歐洲列強間,在一、二戰前出現不少矛盾,甚至以兵戈解決。中日甲午戰後,也出現三國逼日本還遼東事件。日俄也在中國境內進行過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因英日同盟,進攻德國在山東膠州灣。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令中國免被瓜分。這些都可以見到列強不是同一個鼻孔出氣,但中史教科書所作出的「分析」(如果這都算的話),就是把他們擠進一個藍子裡,將複雜的對外關係,簡單化成中國面對聯合起來的列強,做成他們是「一體」印象,從而令義和團仇恨延伸至各國。八國聯軍之役,是先由中國挑起,並由慈禧主動向各國宣戰,不是列強先聯合起來對付中國,是中國先行作出挑戰,殺洋人,毀教堂,攻使館,才令他們聯合起來。

 

上段的史實,教科書也有闡述,但關於南京條約的「分析」,竟然是列強聯合起來。

 

這種思想,用教科書作載體,延伸到現代義和團身上,因為美國是西方世界的頭頭,自然覺得他是敵人,加上類左報不斷渲染,理所當然。

 

事實是,冷戰期間的兩次中美大型衝突,都是由共產世界先行挑起。

 

中共建政之初,美國想承認既成現實,和他建交,但毛澤東替金日城打韓戰,所謂的抗美援朝,令美國卻步。美國本來不理台灣,但就是韓戰,才派第七艦隊游弋台海。在此之前,蔣經國也指出台灣進入最危險時期。中國內戰,美國一度斷絕對國民黨援助,就是希望和平解決問題。越戰也是中國援助胡志明,令他有恃無恐地進軍南越。

 

中美建交後呢?兩國幾十年來的貿易數字,可以用天文形容。零八北京奧運,布殊與胡錦濤像情侶般十指緊扣。特朗普由競選前批評中國,到現在「我覺得習近平主席是一個偉大的人」。美國根本不理你中國是獨裁,還是民主,只要你不危及她的安全,不輸出革命,樂於跟中國做生意。歷史上,美國支持過南韓實行光州屠殺的全斗煥政權,亦支持過南越逼僧侶至自焚的吳廷琰極權政府。他才不理你民不民主。二戰後兩場主要戰爭,都是共產世界,包括中國主動挑起的,但義和團就是看完中史教科書的「分析」和八國聯軍之役,一下子跳到現在的結論,提出美國是中國的敵人這種荒謬論述。即使香港, 928 催淚彈後,英美發出的「支持香港普選聲明」, read between the lines ,其實不悖 831 。西方世界對中國人權的批評,香港的幫助,只是流於口水。

 

就是這種「列強是同一個鼻孔出氣」思維,加上前面提到的西方國家欺凌中國,有領事裁判「特權」,類左報的推波助瀾,孕育出義和團式的仇恨思想。

 

至於割地賠款,是的,英國人先港島,後九龍,再新界,清政府真的是割地,但地有多大小?對比起日本侵華,一個城市,小得可憐,英國人只是想要一個貿易港口,沒有很大的領土野心。八國聯軍之役,清政府一敗塗地,但各國也沒有全佔中國,直接瓜分。我不否認戰爭有死人,但教科書就是給予無限放大,說壞少說好。對比日本二戰侵華,其他列強對領土的渴求,小得可憐。

 

這些都不是什麼秘密,一些大學參考書也可以找到,但高中教科書,就是少提,甚至不提。當然,他們可以用我一年前寫的文章作辯解,指不可能要學生讀這麼多,但描繪出來的圖畫,可以不這麼偏頗嗎?

 

最過份的,是不止教科書少或不說我的論述(除了文中提到他們闡述過的史事),連 marking scheme 也少提,即是學生在公開試時,作出這些論述,可能全軍盡墨。

 

上篇提到,中國有「正統」史觀,共產黨被廣泛承認為唯一合法政權,義和團亦受此感染,自然「扶共仇洋」。

 

我九十年代輟學,到零一年才再讀書,不知道這是幸運,還是不幸,可以閱讀兩個年代教科書,他們的偏頗,竟然是這麼一致。左派常批評英治時期怎樣,然而,對於鴉片戰爭歷史的偏頗論述,以中國為中心史觀,可以出版,甚至寫入教科書,不得不佩服英國人的胸襟廣闊。

 

誠然,過往中史為必修科,大部分香港人都讀過,但義和團佔人口比例這麼小,都應該解釋一下。

 

簡單來說,一直以來,中史對不少人,都是一科沉悶科目,機械式背誦操練。學生普遍避之則吉。即使文科生,很多也是學校沒有其他科,被逼選修。大陸好像是文史氣氛濃厚之地,但民國時期,國學大師錢穆,在享負南錢北胡(適)盛名之時,曾在一法律學院開歷史科,結果無人聽課,要到高層逼迫,學生才乖乖上堂,可想而知中史科給人印象,就是這麼沉悶,而香港撰寫中史課程的,泰半錢穆後人。

 

課程的沉悶,令學生討厭中史,最終成為義和團的人,少之又少。(本系列專文由香港立場新聞授權轉載)

 

※作者為香港立場新聞博客

關鍵字: 尖沙嘴 義和團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