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科技產業危機感嚴重不足

黄子妤 2019年06月26日 00:00:00
如果有夠多前景看好的中小科技企業,台灣年輕人還是願意留在台灣發展。(攝影:張文玠)

如果有夠多前景看好的中小科技企業,台灣年輕人還是願意留在台灣發展。(攝影:張文玠)

科技公司華為近日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制裁名單,這使得華為的各項業務受到了很大的牽制。根據去年底華為公佈的核心供應商名單,其中有10家台灣企業,包括台積電、大立光、聯發科、南亞科技、富士康、滬士電子、欣興電子、晶技股份等。以台積電為例,華為旗下的海思,是僅次於蘋果的台積電第二大客戶,佔去年台積電營收的8%,而今年第一、第二季度更是達到了11%。

 

這次制裁雖然對象是中國華為,但是波及範圍之廣也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台灣科技產業的未來。如何打響台灣科技品牌以及解決科技人才流失,頻頻跑向對岸的問題?這也許是解救台灣經濟原地踏步的最後一根稻草。

 

台積電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的佼佼者,憑藉7奈米與韓國三星雙雄稱霸。但是目前多數半導體產業仍然以代工模式和知名企業合作為主,缺乏核心技術的開發能力和設備的研製能力,絲毫沒有創新力和競爭力。同時,每年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從日本、德國等廠商購買授權或設備。如果整體產業照此繼續發展,完全沒有危機感,未來的路不難想像。2019年,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而言,注定是風雨飄搖的一年,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6月4日發布預測稱,2019年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同比縮小12%

 

同樣消費電子產業也只有雙A華碩和宏碁的名氣在外,其他企業做的幾乎都是科技行業裡沒有過多附加價值的事。可以說轉型然後打造台灣品牌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市場已接近飽和,份額也已形成格局;台灣作為新興市場在科技產業有著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

 

對於人才來講,薪資或許是一部分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因素是職業的發展空間。台灣科技產業的氛圍如果持續低迷,不具備創新性,對吸引人才就業確實差強人意。和中國大陸相比,我們沒有這麼多的資金,但是如果有夠多前景較好的中小科技企業,相信很多台灣年輕人還是願意留在台灣發展。

 

曾經看過一個短片,採訪在大陸背井離鄉工作的台灣人,每每問到他們「會不會不適應,想不想家?」得到的回答都是「想家,但是現在要在拚搏一下,還不能回家」最後留給鏡頭一個個無奈的微笑。記得當時看到這裡,心突然揪一下,那種無奈我們都能理解。正如大家都嚮往冉冉上升的朝陽,而家鄉的科技產業就好比夕陽,雖美,但是已近黃昏。

 

台灣科技企業要把握這一契機,改變思維模式,找到新的成長模式,打破產業前景的僵局,才能吸引外流的專業人才回家。

 

※作者從事市場行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