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能連「塞子」也做不了

黃樂祈 2019年07月01日 07:00:00
大阪G20前一夜,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在愛丁堡廣場集會。圖片中間的大樓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攝影:黃樂祈)

大阪G20前一夜,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在愛丁堡廣場集會。圖片中間的大樓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攝影:黃樂祈)

「人無法抑制跳舞的牛。」(One cannot restrain a dancing cow.)取自美國戲劇“The Lady Demands Satisfaction”的一句台詞。用來形容近期為守住自由底線而示威不迭的香港,再適合不過。

 

與中國妥協只是延遲死期

 

6月26日,愛丁堡廣場(Edinburgh Place)。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在大阪G20開幕前一夜集會,於這個名稱富殖民色彩的地方以各種語言向國際社會作出最後的吶喊。然而,只要是稍對後兩傘年代的香港社會有所觀察者,就會知道箇中對台灣蘊涵的啟迪,遠遠大過「把本土問題展現在國際媒體眼前」的方向。

 

當然,香港民眾察覺到國際關係的脈絡,意識到「送中條例」觸及西方國家的利益,繼而有籌款購買外媒頭版(6月28日台灣《蘋果日報》刊登「港臺同行,唇亡齒寒:香港人致臺灣人公開信〉)、組織人群到各國領事館遞交請願信等行動,都有供台灣參考的價值,但首先要處理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為何歷經中國國家機器進行如褫奪民選議員議席(DQ)等多番打壓,日漸充斥犬儒氛圍的香港社會,竟然出現了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絕地反抗?

 

位於中環的愛丁堡廣場面積不大,但在香港一些重要的歷史分水嶺往往車水馬龍,也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早在2006年8月至11月,一班保育和文化界人士為了保護英殖時代留下的中環天星碼頭,廣場就成為香港本土意識的搖籃。鏡頭轉到2017年3月,人羣在廣場揮動亮了閃光燈的手提電話,支持豪言為雨傘運動舊地「賦予新意義」的親中派特首候選人曾俊華。

 

當時,筆者在拙文〈香港民主的困局:林鄭月娥上任後的民心變化〉闡釋這個現象:雨傘運動清晰的民主目標,已變得含糊不清。「寧要和諧,不要撕裂;先講民生,民主次之」的「務實」精神,在後雨傘時期就此慢慢浮現。當林鄭月娥最終在同年7月成為第五任香港特首未幾,一份區區倡議提供市民每月最多約1,200新台幣交通津貼的施政報告,竟在香港大學做的即時民調得到主權移交後的第二高評價,不幸印證了這種說法。寧要麵包,不問自由,似乎成了香港社會的主流。

 

不過,「送中條例」最終打破了香港社會幾年以來的沉默。港府堅持通過「送中條例」的卑劣,讓後雨傘年代已近乎自我放棄的港人,開始對英國傳奇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1936年於下議院發表的肺腑之言產生共鳴:

 

「繼續拖延、折衷和自我安慰式的權宜之計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取而代之的,我們將開始生活於其後果之中。」(The era of procrastination, of half-measures, of soothing and baffling expedients, of delays, is coming to a close. In its place, we are entering a period of consequences.)

 

未必每位港人都讀過這段說話,但他們終於不能迴避殘酷的政治現實:面對中國政府,即使選擇犬儒,對自由與制度不聞不問,但最後除了極少數的利益集團外,連麵包也會賠上。於是,夙昔以小恩小惠贏得民眾垂青的林鄭月娥,民望一落千丈,不單逼使300萬人上街示威,更引發主權移交以來最嚴重的警民衝突。

 

末任港督和近任特首工作第二年的民意比較圖,可見中國委任的特首較難得到民眾支持,而林鄭月娥在今年6月的民望更是直插谷底(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製圖:黃樂祈)。

 

中國沒有保留台灣原有制度的誘因

 

可是,正當香港的窘境揭示了一國兩制的荒誕,台灣仍有不少政客與學者持續宣傳與中國搞好關係的重要性。撇除如金門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台灣只是地名,一國兩制已實現」這類極端的統派言論,台灣人必須思考在新冷戰時代與中國走得太近的利弊。雨傘運動後,香港人曾以為苛且尚可偷生,直至「送中條例」出台,他們才知與北京無論作出甚麼妥協都會走上絕路,繼而出現這次備受國際社會注視的政治風波。對此,大選臨近的台灣社會不得不慎,思考與虎謀皮的巨大風險。

 

再者,筆者以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類論述存有盲點,值得台灣深思。香港所以在1997年後享有與中國不同的制度,主因在於中國需要「充分利用」(鄧小平語)這個金融都市。北京並非不清楚,香港作為一個特殊的獨立關稅區,既可購入高科技設備,且具備人民幣離岸中心等功能,中國根本找不到這隻白手套的替代品。曾為駐北京記者的日本學者中澤克二,日前在《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撰文指出中共認為上海未足以取代香港是「送中條例」得以暫緩的原因之一,正是最佳的佐證。

 

然而,相對於香港需要偽裝保障自由和制度健全以保持運作的政治計算,台灣的情況不盡相同。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要角,在地緣戰略上固然遠超香港,但金融價值卻未必能與(未變質的)香港媲美。如是者,假若台灣對中國張開大門,中共對公民社會的攻擊,可能會較對香港施壓的力度更重——一個比一國兩制更糟的一國兩制——寶島的命運隨時會比今日香港更可悲。因為,牢牢控制台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較讓它某程度「保持原有制度」更有利中國。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香港《時代論壇》觀點版作者

 

關鍵字: 塞子 台灣 香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