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月《吃在京都》(中):京都人雅愛淡的口味,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濃膩的食物...

林文月 2019年07月06日 15:00:00
京都街景(2004 © Nicholas Cole , Kyoto @ Flickr, CC BY-SA 2.0.)

京都街景(2004 © Nicholas Cole , Kyoto @ Flickr, CC BY-SA 2.0.)

(此為中篇,上篇請點這裡

 

京都的烹飪除了特別重視其視覺美之外,更以味淡著稱。日本菜本來就比較清淡,而京都菜尤其味道淡薄。東京和大阪等外地的人常嘲笑京都的食物「淡而無味」,然而京都人卻另有一套說詞,他們以為調味濃膩會遮蓋了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味道,烹調得淡,才能享受原味,他們更認為會欣賞淡味菜肴,才是真正懂得吃的人。普通一個家庭的廚房裡多備有兩種醬油,一種是淡色的(相當於我們的白醬油),做調味之用,另一種深色的,專供蘸食用。除了享受食物原味之外,淡色的醬油也可以使食物保持其原來的色澤,這一點也是他們所重視的烹飪之道。

 

將這種素淡的「食經」發揮到極致者便是京都有名的禪料理—「湯豆腐」。顧名思義,禪料理與佛教禪宗是有關聯的。京都市內及近郊大小的佛教寺院多不勝數,而在各宗派之中,禪宗寺院頗居多數。這些寺院多有供應禪料理(一名精進料理),禪宗和尚不食葷腥,全用素食,而其中以清水煮白豆腐最有名。日本一般市場裡出售的豆腐比較粗糙,而寺院裡禪僧的豆腐則潔白細膩,入口即化,十分精緻。這種「湯豆腐」只是將嫩白豆腐在沸水中略微川過,切成半寸許見方,仍浸於清水中,以保持幼嫩。通常都是用木製小桶裝著,食時蘸以七味及白醬油。其色澤純白,味亦淡薄,完全符合禪宗意境。

 

京都市內以南禪寺的湯豆腐最負盛名,每年觀光季節,從外國和日本各地來京都的人必一嘗此禪味,故而「南禪寺」北側的「壺庵」常是座無虛席,有時尚得排隊等候。「清水寺」的湯豆腐雖未若「南禪寺」著稱,然而在那半山腰的露店裡,脫去皮鞋,盤坐在鋪著紅布的榻榻米上,叫一客清淡的湯豆腐,飲兩杯甜甜的日本酒,無論賞秋葉,或看落英,都是極風流饒有情致的。

 

湯豆腐(圖片取自京都再發現

 

京都人雖然雅愛淡的口味,但是這並非即表示他們沒有濃膩的食物。在鬧區三條京阪車站附近的狹窄弄堂裡有一家「北齋」,以獨家生意「御獵鍋」出名。關於「御獵鍋」一詞的來源,在一個北風凜冽的夜晚,那個掌廚的京都婦人曾娓娓地告訴我:在很久遠的古代,有一次帝王貴族們出外打獵,由於興致濃厚,較預計的時間延緩了。他們吃盡了攜帶的糧食,不得已而向農家求食。

 

受寵若驚的農人,趕忙洗淨了鋤頭,宰殺了肥鴨,就在炭火上用鋤頭替代釜鍋,以鴨油烤鴨肉,佐以新摘的蔬菜進供。那些饑餓的貴人們享用過吱吱作響而香噴噴的鴨肉後,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故而回到宮殿裡,特令仿造農作的鋤具,如法泡製。從此這道農家野味不脛而走,遂為別致的菜單。這個故事與正德皇帝大賞民間稀飯醬菜的軼聞相類,其真實性頗可疑,然而姑妄言之姑聽之,倒是異鄉寒夜裡一段有趣的記憶。

 

「北齋」的店面不大,只有裡外二間,卻十分爽淨,布置也頗不俗,到處有斗笠簑衣等裝飾,洋溢著農莊情調。裡面較大的一間供正式宴席用,通常小吃則在外面一間。在那二十蓆大的空間裡,擺著四五張日式矮几,上皆有瓦斯設備,隨時可供燒烤。另有一排如同酒吧的櫃臺,上面也裝著瓦斯爐。由於櫃臺下挖著一條溝,客人可以把雙腿垂放,而不必受日式盤坐的麻痺之苦,所以一般外國人都願意坐在那兒。

 

北齋提供的碳火燒烤會席組合(圖片取自北齋官方網站

 

客人坐定後,他們會送上一杯熱茶,一條毛巾和一張印著「北齋」的紙製圍兜,教你將兩根帶子繫在頸後,以防食時鴨油濺汙胸前。接著,那位婦人會把你面前的瓦斯爐點燃,放上一塊鋤具型鐵板,又端出精巧的籐製小簸箕,上面堆放著一片片鴨肉、葱段、白菜、青椒、胡蘿蔔以及新鮮香菇等蔬菜。客人可以自己動手將那鴨油放在鐵板上煎炸。然後再放葱段和鴨肉、蔬菜等。如果你是一個初次嘗食的客人,那位婦人會親切地替你服務,一邊用綿綿的京都腔和你聊天。她的手法熟練,有時候一個人站在櫃臺裡,可以同時照顧一排五六個客人,而使每個客人都沒有被冷落的感覺。

 

當鴨肉烤熟時,濃郁的香味便充滿整個房間,教人垂涎三尺,而吱吱響的蔬菜又十分爽脆可口。面前的爐火把你的臉烘得紅紅熱熱的,如果再叫一壺乳白色的濁酒慢慢酌飲,幾乎可以把異鄉冬夜的愁悶暫忘,而「五世長者知飲食」,這時你的享受真不啻是帝王貴族了!日本人平時很少吃獸肉,據說吃牛肉的風氣還是明治維新以後才開始的,有些保守的京都人至今不能習慣肉腥。不過,戰後日本政府為了改善民間的食生活,促進國民健康,已提倡麵食和多食鳥獸肉,而一般年輕人也逐漸有重視肉食的傾向了。或許是平時多以魚介蔬菜為主食的關係吧,當他們享用肉食時往往只以吃肉為目的,而暫摒魚蝦,僅以些許蔬菜佐配。

 

在京都的大街小巷裡,到處可以看到用白糖和醬油烹調肉類的「壽喜燒」招牌。更甚者,在鬧區河原町四條有一家號稱肉屋的「南大門」。這家六層樓高的餐館有電梯接送客人,而每一層樓專賣某地肉食:有日本式「壽喜燒」、「鐵板燒」、韓國烤肉、蒙古烤肉及西式牛排等。初看那稱做「肉屋」的廣告,不明就裡的人往往會嚇一跳,其實所謂肉屋者,即意謂此六層樓的房屋全部以肉食為主耳。以前動物的內臟類為日本人所厭惡丟棄,近來也頗有知味者了。街邊常見「荷爾蒙燒」這種奇特的廣告,便是指專以肝臟、肚子、腰子等為主的食物。我們中國人一般家庭中常吃炒肝片、腰花等,卻從來沒聽說過標榜為「荷爾蒙炒」的吧。

 

鹽烤蔥牛舌(2014 © Hideya HAMANO , 牛ねぎタン塩 @ Flickr, CC BY-SA 2.0.)

 

講到肉食而不提「十二段家」可能是一大疏忽。如果你在京都想吃涮牛肉,任何人都會告訴你應該到「十二段家」去。因為「十二段家」是京都賣涮牛肉的元祖。據說「十二段家」的主人早年曾住過我國北方(編按:此處指中國),返鄉時攜回了這種美味而別致的食譜,而在京都最典雅的地區祇園開設了這個店。「十二段家」這個店名頗不俗,乃是典出於歌舞伎1「忠臣藏」者,可見店主對古典的嗜好。而其店面也保留著古典京都式建築物風格,無論那「勘亭流」2的招牌,赭紅色的格子木門或蠟染的垂幔,都能予京都人親切的印象。如今開創「十二段家」的主人已故去,祇園的店由他的大小姐主持。年屆花甲的現任女主人頗能克紹箕裘,使店譽依然不衰。

 

除了祇園的本店之外,「十二段家」在丸太町和北白川通另有兩家分店,也都保持著老主人的作風,由三小姐夫婦主持,秋道先生管理丸太町的店,而秋道太太管理北白川通的店。北白川通的「十二段家」於兩年前建成,在鋼筋水泥的建築物逐漸取代舊式木屋的今日,秋道先生夫婦卻執意修建真材實料的江戶時代京都式房屋,以求得三個店鋪的風格一致。由於北白川通近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許多學者的住宅都在附近,而秋道太太又是一位多愁善感,饒有文學氣質的女性,她店裡所懸掛的字畫,展出的屏風,甚至於擺飾用具都十分雅致,所以這家「十二段家」很自然地成為文人學者們雅聚的場所。

 

我第一天到京都,平岡教授便介紹我認識了秋道太太,而她和我一見如故,一年來竟成了無話不談的知交。秋道太太主持的「十二段家」也以涮牛肉著稱,不過她做涮牛肉的方式卻和我們中國人略異。對於貴賓上客,她會依京都習俗,先上熱茶和糕點,繼之以日式冷盤,以為佐酒之菜肴。銅製的火鍋與我們中國的火鍋完全一樣,不過,她會在那一鍋沸滾的清水裡先放下大葱、白菜、茼蒿和新鮮香菇等蔬菜,然後請你自己把面前的牛肉放下去涮一涮。那牛肉有半公分厚,而且也切得很大,每人盤上四條。

 

十二段家的壽喜燒(圖片取自十二段家官方網站

 

京都附近有神戶、松阪等有名的肉牛產地,而牛肉的等級頗多。「十二段家」一向以供應上等牛肉維持店譽,他們所選的牛肉肥瘦得宜,精肉裡雜有點點白油,一如降霜,這種肉吃起來特別滑嫩,日人稱做「霜降」。至於蘸肉的佐料,則是「十二段家」的一項祕密,雖然一年來爽直的秋道太太對我無話不談,這一點祕密她卻始終沒有透露過。我只知道那每人一小碗的白色佐料中大部分是磨研成漿汁的芝麻,又依客人的口味嗜好,可以任意加些白醬油及葱末、七味等。這種吃法與我們中國人先涮薄片牛肉,後燙蔬菜、粉絲等物,而佐料依個人喜愛自己調配有多麼不同!不過,沒有到過中國的秋道太太卻相信這就是我們的涮牛肉,同時她家菜單上的涮牛肉也不依日式讀法,卻故意用英文注音 Shua­Niu­Rou,以示正宗。

 

除了涮牛肉外,「十二段家」也供應西式牛排以及純京都風味的茶泡飯,而茶泡飯佐以醬菜,生魚片及味噌汁這一道清淡的吃食,和「涮牛肉」同為其招牌菜單,許多日本各地遊客不遠千里來吃它呢。有時,應客人喜好,秋道太太也會供應各季的時鮮。在春末夏初時,我曾在一次宴席上吃到鯉魚做的生魚片,對之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當侍應小姐端出那直徑至少有一尺半大的陶盤上來時,我以為躺在蘿蔔絲做成的波浪裡那條魚是活的,因為看來牠外形完整無傷。可是當秋道太太用筷子掀去那覆蓋著的一層鱗片時,底下卻赫然是已切成薄片而排列整齊的魚肉,肉色透明,微滲鮮血。這純是刀法與速度的表演,那位年輕廚師島田先生確實有了不起的手藝!當我們的筷子翻動魚肉時,那條看來完整而實際已體無完膚的鯉魚竟然躍動了好幾次,秋道太太驕傲地告訴我:這足以證明魚片的新鮮,然而看著那垂死痙攣的魚身,我已倒足胃口,不忍下嚥了。

 

(下篇請點這裡

 

*本文摘自《京都一年(修訂三版)》,三民出版。

 

 

【作者簡介】

林文月

臺灣彰化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幼時接受日本教育,十一歲始返臺,學習臺語,並接受中文教育。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即留母校執教,專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教學之餘,更從事文學創作及翻譯。學術著作、譯作細膩嚴謹,散文作品則在記敘與抒情中蘊含無限感思,傳遞著生活裡充盈的美好。一九九三年自臺大退休,次年獲聘為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目前旅居美國。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類)、國家文藝獎散文獎及翻譯獎。著有《讀中文系的人》、《飲膳札記》、《山水與古典》等,並譯注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出版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出版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藝文記者 → 黃衍方 william_huang@upmedia.mg 

關鍵字: 書摘 京都 日本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