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過境」也是檢測在美台僑對民進黨的熱度

李濠仲 2019年07月11日 07:00:00
紐約台派僑胞的「分裂」狀況,看上去未若美西那般不易癒合,或許和紐約這座美東城市特有的包容文化多少有些關係。(曼哈頓時代廣場/攝影:李濠仲)

紐約台派僑胞的「分裂」狀況,看上去未若美西那般不易癒合,或許和紐約這座美東城市特有的包容文化多少有些關係。(曼哈頓時代廣場/攝影:李濠仲)

蔡英文總統出訪加勒比海友邦,去程過境紐約,停留時間「長達」三天兩夜,被視為美方對台灣元首的高度禮遇。這是大選前蔡英文在台美關係上的一種刻意示現。二方面,同樣實際的,自然是藉此重新聚合當地原本的台僑支持者。而民進黨加諸後者的工作,未必比前者單純簡易。

 

民進黨總統初選造成的內部撕裂,新瘡舊疤皆未痊癒,所謂由「獨派立場」而來的綠營對峙,不僅國內如此,戰火也在美國僑界展開。但在美僑界關於「獨」的理念認知乃至路線,本來就存在傳統上的歧異,只是無可諱言,過去一路以來的「蔡式風格」,顯然激化了海外獨派的熱血,並讓攻擊反噬在自己身上。

 

在美台僑(獨派)多數於今皆有一定歲數,這表示他們當年各有轉居美國的起始緣由,同時也會因成長機遇背景有別,而對「台獨」的詮釋不盡相同。從親近民進黨,接受民進黨「台灣或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基本主張,且以其載明於黨內文件,認證民進黨為獨派之友,再到不滿於民進黨的台獨進程,認為「拖」的態度始終多過於「變」的決心,於是長期自居於「民進黨觀察派」。

 

再者,明確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獨派台僑,則是不滿意民進黨「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說詞,認為其內涵並不具信仰意義,連主張都談不上,或只是選舉用語,以及對中和對美的一種外交策略。這方面的挑戰,連陳水扁當政期間,都曾被批評在台灣建國的道路上選擇退卻,只不過當時某種程度能有效獲得平撫罷了。

 

另外,最為極致的,就是主張走「迂迴路線」的「台灣建州運動」派,預盼先於美國建州,讓台灣成為美國領地,而後藉此達陣台獨。沒有蔡英文,他們和其他獨派的交鋒其實也未曾止歇。

 

經由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一役,上述的海外台獨路線辯證,再得刺激,並聚焦在蔡英文和賴清德個人所具的「獨立色彩」。試想,假如連當年被稱之為美國僑界吸金王的陳水扁,都曾被部分台僑視為台獨逃兵,他們對蔡英文的評價可想而知。加上去年台大校長遴選事件,沸沸揚揚大半年,最後仍由管中閔取得校長一職,使得北美台大校友聯合會及各區分會都被染色成藍營側翼,「台派校友」為之禁聲,這筆帳,理所當然也都算到蔡英文頭上。(居身他鄉,「校友會」雖稱不上有規模的組織,但總能締結彼此,激發同志感情,並凝固為一股力量,例如北美中國文化大學校友會總顧問王涵萬近期在該校紐約校慶周年上,疾呼說要找韓國瑜來,與會者再怎麼樣也要拍手附和以示「尊重」)

 

天增歲月,旅美台僑雖然一個個也增壽不少,但長年在美國政商界打下的基礎,確實仍不容小覷,儘管二代、三代未必「繼承衣缽」,也還存續一股未顯消散的力量,他們返不返鄉投票是一回事,依傍熱血沸騰的政治情緒,打電話向台灣親友催票、固票,倒也是舉手之勞,不費工夫。這也是在蔡英文到訪前,民進黨主席卓榮泰要先行赴美十餘天「交關」僑界,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而後也在蔡英文出訪期間,續留紐約、芝加哥和台僑拉聚的原因。

 

因美國東西岸(南方北方亦然)略顯差異的人文氛圍,經常形塑兩邊人不同的思維和意念,在「旅美台獨」上,似乎也帶有這類因子,於今,紐約台派僑胞的「分裂」狀況,看上去未若美西那般不易癒合,或許和紐約這座美東城市特有的包容文化多少有些關係。歷經初選內傷的蔡英文,首站紐約,當地台僑應該仍保有基本熱絡的樣子,問題在於,那些傳統在美台僑繼續以民進黨為唯一選項的動能,究竟還能發揮和彼此感染到什麼程度。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