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鐵志:《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真正感傷

張鐵志 2019年08月17日 00:00:00
六十年代反文化反叛青年們渴望新的故事、新的美學和新的英雄,而不是李奧納多所飾演的老派西部牛仔英雄。(《從前,有個好萊塢》劇照)

六十年代反文化反叛青年們渴望新的故事、新的美學和新的英雄,而不是李奧納多所飾演的老派西部牛仔英雄。(《從前,有個好萊塢》劇照)

許多走進戲院看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entino)新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的觀眾,從影片開場看到這個設定於1969年洛杉磯的時空背景,再看到一位叫做Sharon Tate的好萊塢女演員(下圖/維基百科),可能會預想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如果這部電影會根據真實歷史。

 

真實歷史是:1969年八月八日午夜,這個懷著身孕的美麗女明星(她的丈夫是前一年以電影「失嬰記」大受好評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會在家中被一群突然闖進門的瘋子殘暴地謀殺,同時受害的還有在他家的四個朋友。

 

在這棟豪宅的白色門上,有著一個用他們的血寫成的英文字”Pig”。

 

 

這群殺人者是邪教領袖查理曼森(Charles Manson/下圖/維基百科)的信徒。三十出頭的曼森之前大部分人生在矯正機構或監獄中度過,他在1967年這個嬉皮的高潮時刻組成了「曼森家庭」,過著公社生活,跟隨者大部分是年輕女孩。

 

曼森在獄中學會吉他,並一直想要成為音樂明星,也和海灘男孩的成員有來往(他們甚至錄製過一首改寫自他作品的的歌)。他曾去找一位音樂製作人Terry Melcher想要出專輯卻被拒絕。波蘭斯基和Tate居住的這個豪宅原本就是租給Terry Melcher,只是當曼森家族下手時,已經換人居住。

 

 

第二晚,在另一個地方,一對夫婦也被同樣殘酷的手法謀殺,冰箱上用血跡寫著”Helter Skelter”(他們拼錯了一個字母)——這是披頭四在前一年發表的一首猛烈狂躁的搖滾歌曲。

 

歌名原本指涉的是遊樂園中的螺旋狀滑梯,也有混亂的意義。然而,曼森認為他在這首歌聽到一個訊息:末日前的黑白種族戰爭就要來臨了,白人會向下衰落,黑人會地位提升。於是曼森提出一個理論,要先發動這場戰爭,殺死白人,並嫁禍給黑人。

 

這場發生於1969年的曼森家族殺人事件,是六十年代反文化的最大悲劇,也象徵著那個時代的激情轉彎走入了一個黑暗深處。

 

曼森的故事濃縮了很多六十年代文化的成分:嬉皮生活(曼森家族以公社型態居住在洛杉磯附近的廢棄片廠)、藥物和性解放、搖滾樂做為新青年文化、反體制精神、種族矛盾,尤其是六十年代末的黑暗和血腥氣氛,因為彼時電視上不斷播出美軍在越南的殘酷戰爭畫面,金恩博士和參議員羅伯甘迺迪先後被暗殺,黑人貧民區接連暴動,68年芝加哥街頭抗議者和警察暴力衝突,且不論是黑人抗爭者如黑豹黨或者白人學運學生,都更主張要用暴力和革命來對抗體制,種族矛盾更是日益激烈。(關於這些具體故事,請見我的新書《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

 

即便曼森家族殺人案是那個世界的產物,但對所有人來說都太震撼了。

 

美國著名作家瓊迪迪安說,「我在洛杉磯認識的許多人都認為,六零年代在1969年八月九日那一天突然終結了。」

 

《從前,有個好萊塢》固然以這事件為背景——主角李奧納多在劇中就住在羅曼斯基夫婦隔壁,布萊德彼得的角色則跟著一個女孩去了曼森家族實際所住的公社,但這部片的情感其實是關於1969年的好萊塢,是舊好萊塢的終結:過去幾十年的黃金時代正在瓦解,六十年代反文化反叛青年們渴望新的故事、新的美學和新的英雄,而不是李奧納多所飾演的老派西部牛仔英雄。

 

我在《想像力的革命》一書中寫到,1967年下半年有一部由華倫比提主演的新電影《我倆沒有明天》,因為風格太獨特,當時電影公司並不看好這部關於一對亡命鴛鴦的電影。但最終這部影片因為反映了嬉皮世代的青春反叛與不羈,大受年輕人歡迎。接下來幾部作者風格強烈的電影,如「畢業生」、「2001太空漫遊」,乃至波蘭斯基的「失嬰記」等片,掀起一個美國電影的新浪潮,徹底改變了好萊塢的世界。

 

塔倫提諾在這部電影描繪的1969的確是在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但這不是關於曼森家族殺人案如何終結六十年代(所以電影結局與現實不同),而是他所鍾愛的老電影時代如何消逝。只是有趣的是,60年代末期的新好萊塢運動到了七十年代進入變得更商業而庸俗,而正是塔倫提諾本人在九十年代初的崛起再一次創造了好萊塢的新新浪潮。

 

 

※作者為作家/現任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