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恐攻一周年 以藝術找回城市活力

蔡娪嫣 2016年11月07日 08:00:00
巴黎巴塔克蘭劇院2015年11月13日遭恐怖攻擊受創嚴重,10月28日以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美聯社)

巴黎巴塔克蘭劇院2015年11月13日遭恐怖攻擊受創嚴重,10月28日以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美聯社)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遭到恐怖攻擊,導致約130人死亡,對巴黎人而言是無法忘懷的傷痛。恐攻事件即將屆滿一年,這一年來巴黎以創造性的重生對抗恐攻暴力,也展現出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以藝術文化找回城市的活力。

 

巴黎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發生恐怖攻擊後,武裝士兵及警員巡邏街道、地鐵並且嚴格地搜索每個人的隨身物品,造成每個旅遊景點都大排長龍。然而,巴黎的藝術圈展現出對暴力的反抗,城市的文化面孔決心再次找回它的前衛靈魂。

 


巴黎恐攻事件後,市區變得草木皆兵,四處可見警方巡邏。  (湯森路透)

 

表達對恐攻的看法 巴黎藝術周十分成功

 

在法國香榭大道(Champs Élysées)及塞納河畔(Seine)之間的廣場,矗立著法國建築師吉羅(Charles Girault)設計的一對精美藝術建築:大皇宮(Grand Palais)、小皇宮(Petit Palais),這兩處建築是1900年萬國博覽會的展場。

 

世界最大現代藝術展之一的巴黎國際現代藝術博覽會(FIAC: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大皇宮舉辦。大皇宮前的邱吉爾大道上充滿收藏家、策展人、買家,以及許多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他們都是為了巴黎藝術周而集結於此。

 

 

FIAC藝術顧問德雷弗斯(Laurence Dreyfus)說:「當你遇到困難,你會準備好抵抗。我們擅長再造,我們很有創意。」

 

FIAC總監弗雷(Jennifer Flay)也對此深具信心,她表示:「巴塔克蘭劇院及尼斯的恐攻後,在街上出現的快閃咖啡廳( Pop Up Café )是我們陷入混亂也為此感到遺憾的表示及聲明。」她也說:「FIAC於芳登廣場(Place Vendôme)展出羅迪納(Ugo Rondinone)的5顆白色橄欖樹及5個石人,表示起身直立與堅強、存活,也是對和平的呼喊。

 


羅迪納的作品。(翻攝自FIAC網站)

 

在博覽會場前的邱吉爾大道上以白色字體標示著的「L’art est ce qui aide à tirer de l’inertie」(藝術將會幫助我們離開日常慣性)句子,是法國藝術詩人米修(Henri Michaux)1971年創作的詩句,由法國新現實主義藝術家維勒特萊(Jacques Villeglé)在這裡重新演繹,這件作品展現出巴黎人對巴黎恐攻的清晰意念。

 

隨著民眾繼續在城市的酒吧和小酒館社交,巴黎藝術周的成功顯現這個城市對於恐攻的正面心態。

 


維勒特萊的作品。(翻攝自FIAC網站)

 

巴黎2016年舉辦三大藝術博覽會:域外藝術博覽會(Outsider art fair)、巴黎國際博覽會(Paris Internationale)和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Asia Now),表明了巴黎現在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場域,有機會超越倫敦藝術博覽會,以巴黎的城市底蘊作為歐洲的當代藝術中心。

 

反思恐攻 巴黎打造新趨勢

 

法國新生代藝術家阿緹亞(Kader Attia)是2016年杜象獎得主,他與好友兼生意夥伴賽勒姆(Zico Selloum)一同打造藝術餐飲混和空間並將其命名為「殖民地」(La Colonie)。La Colonie將藝術,音樂,批判性思維、辯論和文化活動融為一體,關注主要為少數族群的故事。

 

阿緹亞說:「有一度我認為,法國社會就像其他的歐洲社會一樣分裂了。但是我認為現在巴黎正產生一種文化修復。巴黎現在是連在陽台上喝咖啡都顯得危險的城市,法國社會最終開始認為自己是地球村的一部份,而非世界的中心。」

 


法國新銳藝術家阿緹亞。(翻攝自Kader Attia網站)

 

阿緹亞在法國出生、德國發跡,生長於阿爾及利亞及巴黎郊區,受過不同宗教文化的地區洗禮。他說:「法國從來不曾真正理解阿拉伯世界或是中東,但是現在巴黎有了新趨勢了。」

 

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總監費恩Alexandra Fain說她找到巴黎的新扉頁:「策展人不再假裝自己什麼都懂,他們現在會表示不懂,並且尋求懂得的人。巴黎知道應向世界打開眼界,不是只向美國及歐洲,而是南美洲、非洲及亞洲。」

 

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總監費恩。( 翻攝自Blouin Art Info網站)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