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警滿意度創新低後 港大民調喊卡(解讀港警系列一)

楊喜慧 2019年08月26日 07:00:00
自2014,香港人對於警察的信任感就持續下滑,並且在所有紀律部隊敬陪末座。(湯森路透)

自2014,香港人對於警察的信任感就持續下滑,並且在所有紀律部隊敬陪末座。(湯森路透)

很多香港人突然在這次「反送中」遊行發現香港警察變了,甚至對警察的信任感「低到覺得沒有警察才安全」。香港警察曾在港人心目中具有英雄地位,如今,這份信任感是怎麼轉折的?

 

BBC的一篇報導很有意思,《港人眼裏的「黑警」,大陸人心目中的「英雄」》,文章裡專訪了一位年輕高學歷女生,她闡述了對於警察印象的變化。她對警察的印象主要來自影視作品。她說,以前想到警察,「腦中自動響起成龍那首歌 『憑自我,硬漢子』(電影《警察故事》主題曲《英雄故事》),就是一種英雄形像。」

 

但是很多香港人突然在這次「反送中」發現警察變了,那女生甚至說「低到覺得沒有警察才安全」。這也無可厚非。港警的崇高形象與近來香港「反送中」遊行中所看到新聞中,不斷看到港警備受批評的「事蹟」,如有名女子右眼被警方布袋彈射破護目鏡、擊中眼睛,當場血流如注、元朗事件真的呈現反差。那這份信任感是怎麼轉折的?

 

根據香港大學的民調資料,自2014,香港人對於警察的信任感就持續下滑,並且是所有紀律部隊敬陪末座。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自1997香港回歸後長期追蹤香港社會指標調查,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和結社自由等自由指標評分以及民眾對於各政府機關的信任度,如特首,紀律部隊等還有政府民望、官員民望、最佳企業、六四事件和身份認同。這22年的社會指標對於研究者來說是「可貴難得」,也使港大民研站穩學術民意調查的學術權威地位。

 

綠線:滿意/灰線:普通/紅線:不滿意/藍線:淨值 
香港市民對香港警務處表現滿意度調查(7-12/1997~1-6/2019)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

 

港大民研在今年6月18日發佈這民調資料 更多立場報道,定期調查近22年 港大民研發表最後一次社會指標調查 獨立運作後缺贊助或中止,調查時間是6月3-6日,《逃犯條例》修訂前,香港警務處就以來到歷史新低點。如果有新一波的調查,那數據會「非常精彩」。不過,這預測沒有辦法驗證了,因為就像是不用調查也已經知道各社會指標每況愈下,那就不要「徒增」民眾的煩惱。這研究老字號,日前被突然「喊卡」。港大民研新聞稿的標題是「最後一輪社會指標」,民調負責人說香港民意研究所已脫離港大,正式以「公民社會良心企業」運作。也就是說,這「經費要自行想辦法」,香港大學不支持了,這定期調查含括特首評分、政府民望、官員民望、最佳企業、六四事件和身份認同等題目可能從此成為「絕響」。

 

老實說,以這樣的情形,每年大概要六百萬的募款,恐怕是「凶多吉少」。更何況,這現在這研究性質已經不只是「學術研究」還有「社會敏感性」,即使有錢,能不能如期完成研究很難說,可能性不高。

 

以自身為研究者的經驗,越是「社會敏感」的「學術價值」越高。就個人觀點,那才是具有現實意義。學者拿到這種資料,通常會興奮到睡不著,那時候,學術熱忱油然而生,法喜充滿,覺得自己是社會脈動的診斷者。像是臺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其學術地位無可取代,就是因為他們在威權時代建立「民主量表」,對社會現象留下紀錄,留下印記,供後來學術研究,供給了大量臺灣及美國學界研究的資糧。

 

而原港大民研的計畫主持人,現年61歲的鍾庭耀,已經達港大的學術退休年齡,去年在港大社會學院延退一年,在今年七月正式退休。沒有了港大的學術保護傘,出走成立「香港民意研究所」,被迫「自生自滅」,鍾庭耀表示「無怨、無恨、無悔」 更多香港01,民意研究計劃7月與港大分道揚鑣 鍾庭耀:無怨無恨無悔。他仍然「老驥伏櫪」認為老一輩的人士仍能夠「跑在前線」為社會貢獻,他希望可以為香港的「一國兩制」的檢討和前瞻作研究。

 

結論,本文介紹香港民眾對於港警的信任趨勢是呈現遞減,但又因為這樣的趨勢對於北京有點「敏感」,學術研究扯到政治敏感,讓一個長期研究的研究單位「被關門」,對於這兩發展,心中都是「感慨」萬千。

 

下一篇,那是什麼造成民眾對於港警信任下降的主因,與2014的雨傘運動的比較,是否今年是特別的呢?

 

※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