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送中凝聚「香港認同」 在台港青籌「戰備物資」道心聲

王怡蓁 2019年08月28日 16:00:00
台權會等多個民間團體日前在濟南教會前舉辦聲援香港活動,「連儂牆」上貼滿了寫滿支持香港「反送中」抗爭的便利貼。(攝影:張家銘)

台權會等多個民間團體日前在濟南教會前舉辦聲援香港活動,「連儂牆」上貼滿了寫滿支持香港「反送中」抗爭的便利貼。(攝影:張家銘)

在這波反送中抗爭裡,警民衝突持續,有許多示威者被捕,甚至有人中彈受傷,港民提出五大訴求,但港府看來難以讓步。在台灣唸書、生活的香港人,隔海看著香港,有一群年輕人組成「香港邊城青年」,象徵在一定距離看著家鄉,有人回去參與運動,有人則留在台灣,也有人在經歷運動後逃離香港。

 

今年才從台灣大學畢業的邊城青年發言人Dora與四五個香港人坐在悶熱的公館地下道連儂牆,戴著口罩、帽子,用粵語互相交談,身上貼著「我是香港人歡迎交流」的貼紙。她說現場的人都是自願過去的志工,沒有排班也沒有硬性規定,大家就是在能力範圍內,以各自舒服的模式做事。

 

「在台香港學生及畢業生逃犯條例關注組」在六月時發起連署活動,也跟濟南教會發起募集二手安全帽給香港示威者。關注組想做更多事,主要是了解在台港人怎麼生活,因此,關注組改名為「香港邊城青年」,也在準備章程,預計成立正式組織。邊青的15名發起人中,有在台港生,也有在港台生。

 

Dora說,香港人習慣叫香港為「我城」,這是來自作家西西《我城》著作,而「邊城」則是來自作家沈從文的著作。「邊城聽起來很文青,但這是真實感受,我在台灣一直看著香港發生的事,有一種徬徨、距離感、跟無力感」另一名發言人Kuma說。他們兩人都在台灣唸書,也習慣台灣生活,想回香港參與抗爭卻被家人阻止,但掛心香港的他們,仍戴著口罩站上台灣街頭。

 

 

港府未回應5大訴求 「反送中」難落幕

 

「反送中是為了爭取民主自由的社會運動」Dora表示,與2014年雨傘運動爭取「真普選」最大的不同是,雨傘運動爭取的是原本香港人沒有的東西,但現在的反送中是「香港的民主法治快要不見了。」

 

Dora打了個比方:「就像男女朋友關係,雨傘當時是在追求男女朋友,反送中是我的男朋友要被搶走了。」她認為「逃犯條例」的修訂只是導火線,正是因為反送中抗爭,才讓香港人意識到民主法治正在消失,她說:「言論自由對香港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反送中抗爭是否成了世代的抗爭,Dora反對這種說法,她說不同世代的觀點本來就不同,而且這次不只學生走上街頭,公務員、法律界、醫護界、教師都走出來遊行,只是一有衝突,會讓年長者先離開,年輕人擋在前線,也容易被捕。

 

在這場抗爭中,有和平遊行,也有許多衝突場面。除了暫緩修訂逃犯條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並未回應香港民間的五大訴求。24日,她在臉書寫道:「大家都累了,我們可否坐下談一談?」提出搭建對話平台的想法,但同日在九龍觀塘的遊行卻再度爆發警民衝突,警方再度以催淚彈、橡膠彈驅離群眾,25日的「荃葵青」遊行衝突更加劇,港警對空第一次「開真槍」,更有踢開下跪民眾的行為。

 

抗爭到底如何收尾?Dora猶豫了一下說,不敢討論太多,也不想下定論。她說:「如果想了一個結論,就會往那個方向走,但我認為未來是不可預料的,是創造出來的。」她認為最糟的情況,就是解放軍進到香港。

 

位於桃園的挺港「連儂牆」。(攝影:王怡蓁)

 

 

批評政府就是不愛國? 港青挺身爭取民主自由...

 

對於上百萬人走上街頭這件事,Dora並不意外,她再度提到「香港人非常重視民主自由」,令她意外的是港警不斷對示威者開槍的行為,她抬高音量說:「他們怎麼可以這麼做,我在房間生氣到大叫!這不是一個人、一個小隊或一個長官的問題,而是香港警察體制為何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Dora說,有傳聞中國武警滲透到港警中,在影片中,那些被指出的港警說著普通話、蹲馬步等姿勢,都不是港警的樣子。但傳聞並未被證實,只是讓她好過一些,安慰自己至少不是香港人做的。

 

在公館地下道,她曾遇到許多來自中國的遊客,很多中國遊客不了解發生什麼事,「有人說不修逃犯條例,如果罪犯逃到香港,無法引渡不是不公平嗎?也有人說,為什麼暴徒要打港警?還有人說,其實很自由,你只要不公開批評政府就好。」Dora認為是政府造成中港對立,她反問這些人,憑什麼批評政府就是不愛國、就是犯法?她說許多人是帶著不同的想法離開。

 

她鼓勵持不同立場的人寫下想法,但也曾遇到有人破壞連儂牆,撕掉留言。Dora說,邊青秉持就算意見不同,也不可以移除留言的立場,因此,連儂牆上,也有人寫下香港是中國的、中國香港。

 

Dora說:「50年不變,但這條死線就在眼前,原本香港像溫水煮青蛙一般,慢慢失去民主法治而不知,如果沒有這些衝突,很多香港人不會意識到這些。」

 

位於公館地下道的「連儂牆」。(攝影:王怡蓁)

 

 

「悲觀但未放棄希望」 募物資如旅外港人的贖罪券

 

面對媒體要求拿掉口罩,比較好收音,在Kuma的堅持下,他仍帶著口罩受訪。他說,邊青也很困惑什麼是對的做法,但在不同的手段下,他們的目標都很明確。猶豫要不要公開站出來、戴口罩與否、要不要喊口號,「我們不想要有『大台』」,既然要有組織,就是要做一個人做不到的事,他強調,除了共同的決策及對外的新聞稿,其他都是他個人的想法,不能代表組織。

 

Kuma表示,2003年的反23條運動,有80萬人為了言論自由走上街頭,那時回歸才6年,香港人意識到不對勁,「民主回歸」聽來很好,但事實上不是。

 

2014年的318運動對Kuma產生重大的影響。「香港年輕人會說:我討厭政治」有時間幹嘛不去玩、去看電影,為什麼要關心政治?但看到318運動,年輕人為主體去參與政治,也影響了香港雨傘運動,雖然最後是失敗了,但剩餘的力量進入議會,想從體制內做改變,這讓香港人意識到,年輕人是有機會的。」

 

Kuma表示,他看到研究統計指出,參與這次反送中運動的人,很多是高中生年紀的學生,他們沒經歷過雨傘運動,沒有失敗的挫折,至於以前參與過雨傘運動的人,已進入職場,他們可能無法隨時上街頭,但他們有收入,可以提供物資。

 

Kuma表示,他看到研究統計指出,參與這次反送中運動的人,很多是高中生年紀的學生。(湯森路透)

 

Kuma也認為,在這次抗爭中,最糟的情況就是解放軍進到香港,從港府的發言來看,對於未來發展,他說感到悲觀,但沒有失去希望。他坦言,看到在前線的示威者「因為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而豁出去,在台灣的他感到很心痛,但也無法要求每個人做一樣程度的事,所以募物資寄到香港,除了支持抗爭外,他還感覺到一些愧疚感,有點類似贖罪券的概念。

 

在這波抗爭中,Kuma認為香港人變得無比團結,他說:「以前我聽到香港人說『我愛香港』是很噁心的,但現在聽到很理所當然,我們會驕傲地跟別人說,我是香港人,我們在外國會說我們是:『Hongkongers』,不管我以後住在哪裡,我都深刻感受到香港是我的家。」

 

【延伸閱讀】
●濟南教會成反送中「逃城」 牧師嘆:離開香港就是一種治療
●【香港反送中】外傳抓捕示威者「至沒人為止」 林鄭不置可否僅稱以法治解決
●【香港反送中】異地同心!與「200萬+1」港人零距離的台北公館連儂牆
關鍵字: 反送中 香港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