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單一同性戀基因」 《科學》期刊:基因無法預測性傾向

吳洛瑩 2019年08月31日 11:32:00
《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一篇期刊,文中指出同性性行為並非取決於單一基因。(湯森路透)

《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一篇期刊,文中指出同性性行為並非取決於單一基因。(湯森路透)

《科學》(Science)雜誌29日發表一篇期刊,文中指出同性性行為並非取決於單一基因。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份研究取「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及美國基因技術公司「23與我」(23andme)之中,近50萬名成年人的基因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數以千計的基因變異(genetic variants)和同性性行為有關;遺傳因素至多佔同性性行為25%。

 

研究指出,遺傳因素影響佔同性性行為的比例至多佔25%。(湯森路透)

 

美國LGBTQ權利倡議團體「反歧視同志聯盟」(GLAAD)指出,該研究顯示,基因或是基因影響的同志性行為,並沒有獲得結論性程度的證實。

 

研究人員掃描近50萬人的基因染色體,其中包括來自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41萬筆基因資料,以及「23與我」的6.8萬人,並詢問受測者是否僅擁有過同性伴侶,或是也曾有異性伴侶。

 

沒有單一的同性戀基因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研究人員指出,完全考慮基因變異時,遺傳因素僅佔同性性行為之中8%至25%。

 

研究指出,雖然有5種基因標記(genetic markers)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其中一個是與嗅覺相關的生物途徑,還有與另一個性激素相關,但是同性戀群體中,不到1%受到這5種基因標記影響。

 


 

主持這項研究之一的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副教授納勒(Benjamin Neale)表示,「基因遺傳影響性行為的比例不到一半,但(基因)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納勒說,沒有單一的同性戀基因,基因變異中也沒有明顯的模式可以預測或辨認一個人的性傾向。因此要從基因中,預測個體的性行為傾向是不可能的事。

 

「23與我」的科學家瑟拉龐蘇提(Fah Sathirapongsasuti)表示,這是物種變異一個自然且正常的部份,這個結果也恰好支持不該嘗試和發展同性戀「曲線」(curism),這並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性傾向和諸多因素有關

 

倫敦大學遺傳研究所名譽教授柯蒂斯(David Curtis)指出,「這項研究清楚顯示,沒有所謂『同性戀基因』。」

 

柯蒂斯說,在受測樣本中,沒有基因變異對於性傾向有任何實質影響。相反來看,研究發現,性傾向和許多基因因素都有適度的關聯。

 

他說,即使同性戀不是由遺傳所決定,但這也不代表,基因不是個人個性之中可以被忽略的一部份。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關鍵字: 同性戀 LGBT 基因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