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台灣陸軍的最大問題   

紀永添 2019年09月16日 00:02:00
陸軍長期的最大陋習,就是只想買新武器,卻很少思考如何加強配套設施與部隊訓練。(湯森路透)

陸軍長期的最大陋習,就是只想買新武器,卻很少思考如何加強配套設施與部隊訓練。(湯森路透)

在美國國會正式通過出售M1A2T給台灣後,陸軍終於購入苦等多年的新型主力戰車,同時陸軍也表示未來將進一步規劃購買M109A6自走炮,來汰換目前已經老舊過時的部份火炮。雖然說陸軍積極更新武器系統以增強戰力,值得國人欣慰與支持,但購買M109A6自走炮是否是個合理的決定,恐怕與之前M1A2T的軍購案一樣,有很多值得再思考與討論的地方。且先撇開武器性能、諸元、後勤等各種細節不談,陸軍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思維相對保守、缺乏長遠規劃、重視表面功夫、不願面對問題。若陸軍不願意徹底就這些弊病進行改革,購買更多的武器也無濟於事,甚至來詳細檢視陸軍購買M109A6的計畫,我們都可以看出為什麼陸軍的許多武器採購案都充滿爭議,而且不受支持。關鍵都在於花大錢所採購的新武器,其效益令人質疑。

 

陸軍根本沒有炮兵雷達 資訊傳遞方式落伍

 

在此並不是要批評M109A6自走炮的性能不佳,相反的我們都知道M109A6自走炮是一款非常傑出的新型火炮,有卓越的資訊化協同作戰能力,從開入陣地開始進行炮擊,到攻擊結束快速離開,都只要短短的數分鐘時間,令敵人難以鎖定我方的位置進行反擊。M109A6自走炮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快速作戰能力,並不是單單靠自己完成的,而是有完整的周邊配套措施。如藉由炮兵雷達、無人機或其他的友軍單位,來快速鎖定敵方的位置,以資料鏈自動傳輸到炮兵指揮部,在戰術射擊指揮儀的自動計算分配下,用數位化指令快速下達到每個炮班。但台灣陸軍目前的炮兵有這樣的能力嗎?且先不說陸軍根本沒有炮兵雷達,資訊傳遞方式落伍,之前希望建構數位化射擊指令系統又爆發弊案,近兩年才引入戰術射擊指揮儀,但效果如何也還有待觀察。

 

M109A6自走炮是一款非常傑出的新型火炮。(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因此簡單來說,陸軍長期的最大陋習,就是只想買新武器,卻很少思考如何加強配套設施與部隊訓練,好讓新武器擁有最大戰力,並藉此取得進步,也不太積極去維持舊武器的妥善率,以發揮最佳效益。就以M1A2T主力戰車來說,只買一百多輛的戰車,並無法為台灣的裝甲部隊全面換裝,未來全部部署在北部的戰略要地,雖然可以加強首都防禦,但陸軍其餘裝甲部隊零耗件待料時間太長、妥善率不佳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甚至新戰車的昂貴維持費用,還可能進一步讓其餘裝甲部隊的情況更為惡化。買新戰車有助於首都防禦,但無法解決台灣裝甲部隊困境的情況顯而易見,而在短時間內陸軍不太可能再有機會購買更多新型主力戰車的現實下,卻從未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沒有規劃可行的性能整建方案,而放任其餘裝甲部隊的狀況繼續惡化。

 

陸空協同作戰能力低落

 

同樣的情況可能也會發生在炮兵部隊上,購買M109A6自走炮恐怕很難發揮全部的戰力,因為台灣炮兵部隊的資訊化與自動化程度不夠高,而陸軍目前也不太可能在購買M109A6自走炮之前,就先規劃好改革炮兵部隊的周詳配套計畫,其結果可能是買了二十一世紀的最新型自走炮,卻還在使用二、三十年前的舊時炮兵操典。這並不是笑話,雖然陸軍不斷在強調陸空協調作戰,但事實上台灣的地面部隊目前仍然沒有辦法直接要求空中支援,國軍的陸空協同作戰能力還停留在很原始的狀態。電影裡前線地面部隊在遭受敵方攻擊時,利用無線電呼叫空軍戰機或陸軍武裝攻擊直升機來進行火力壓制的畫面,其實需要高度的跨軍種與跨部隊協調,國軍目前還很難辦到。同樣的情況,就是台灣的炮兵部隊目前也還沒有這種跨部隊的資訊作戰能力。

 

陸軍不斷強調陸空協調作戰,但事實上台灣的地面部隊目前仍然沒有辦法直接要求空中支援。(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其實從二戰結束後到今天,所有的武器類型中,進步與改變最慢的就是傳統的各型火炮,上世紀冷戰時期所生產的火炮,還大量在世界各國服役。火炮本身的改變有限,進步的都是周邊讓炮兵更有效率的裝備,如可以立刻偵測敵方炮兵陣地位置的炮兵雷達、讓火炮移動速度更快的新型載具、更進步的彈道計算機、全數位化的炮兵指揮系統、更具威力的彈藥,甚至許多擁有精確攻擊能力的先進智慧型彈藥,也都設計成可以利用舊型火炮發射,以便打入各國市場。因此傳統炮兵部隊的改革,關鍵在於周邊設備與作戰觀念的提升,而這剛好是台灣陸軍最弱的一環。將問題推給火炮系統老舊,以購買M109A6自走炮為解決方案,或許在短時間內可以提振部隊的士氣,也能汏換部份較老舊的火炮,但其實並沒有辦法真正強化炮兵部隊的整體戰力。

 

再者M109A6非常昂貴,專為大陸作戰的設計在台灣是否會無用武之地,也值得商榷。而其實中科院也曾推出以輪型卡車為載具的自走炮設計,與M109A6一樣搭載155公釐榴炮,雖然不具備裝甲保護與履帶車輛的優良越野性能,當時的設計也缺乏M109A6的先進資訊化作戰能力,但是卻有造價便宜,且適合台灣道路地型,可以快速移動部署的優點。這種輪型自走炮近年來已成為國際間流行的火炮系統,廣受世界各國歡迎,如日本自衛隊在今年的富士總合火力演習中,展出了新型的19式輪型自走炮,就是以戰術卡車為載具。當然,中科院當年的設計並不成熟,還有很多精進的空間,但當台灣的機械化部隊已經開始全面配備輪型裝甲車時,炮兵是否也應該跟上作戰速度,其實是陸軍可以思考的方向,而這也有助於達成火炮國產化的目標。

 

日本自衛隊在今年的富士總合火力演習中,展出了新型的19式輪型自走炮。(圖片摘自網路)

 

長期忽略基層的裝備需求與訓練

 

台灣長期以來是以「制空、制海、反登陸」為建軍與作戰的優先次序,陸軍本來就處於相對弱勢,往往比較難爭取到充足的預算。但從M1A2T與M109A6這兩個採購案,我們卻又發現,陸軍常把寶貴的預算集中於採購大型精密武器,而長期忽略基層的裝備需求與訓練。再舉個例子,台灣地面部隊的單兵裝備,距離先進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不是什麼秘密。過去陸軍不斷強調正在加強部隊的夜戰能力,卻一直未見陸軍加強基層部隊的夜戰裝備。像夜戰裝備中最重要的夜視儀、個人通訊器材等,都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有配備,一般部隊擁有的裝備數量根本不足形成戰力或是滿足訓練所需。每次進行國防展演時,特戰部隊可以展出先進的夜戰裝備,難道就代表國軍基層部隊也擁有充足的夜戰裝備了嗎?相信陸軍心理應該比誰都還要清楚。

 

台灣地面部隊的單兵裝備,距離先進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不是什麼秘密。(湯森路透)

 

再退一步說,目前陸軍所使用的T91戰鬥步槍,其原始設計可加裝瞄準鏡,但之前只有擔任總統府戍衛工作的憲兵部隊有配備快速瞄準鏡,陸軍則為擔任狙擊任務的少數射手,配發擁有五倍放大功能的光學瞄準鏡,而絕大多數的步兵仍在使用整合在步槍提把上的陽春瞄準器。但從國外的實戰經驗中我們可以得知,這種快速瞄準鏡,可以非常有效提升步兵的作戰能力,特別是新型的設計都整合了夜間使用的功能,對於夜戰有很大的幫助。陸軍想要買極其昂貴的自走炮,卻無法為基層部隊購買足夠的夜視儀,那至少也應該為第一線部隊的戰鬥人員配發快速瞄準鏡。只是改變基層部隊的射擊瞄準方式,當然也要一併修改「單兵基本戰鬥教練」,但這又是陸軍的另一項陳疴弊病了,因為陸軍的基本戰鬥訓練早就已經老舊過時,根本只是徒具形式。

 

陸軍夜戰裝備中最重要的夜視儀、個人通訊器材等,都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有配備。(湯森路透)

 

「單兵基本戰鬥教練」完全過時

 

陸軍「單兵基本戰鬥教練」中的心戰喊話詞,因為實在太過不合時宜,陸軍終於決定檢討修改,但是難道只有最不重要的心戰喊話詞過時嗎?在武器系統日新月異的時代,地面作戰觀念也早就已經完全改變,但是陸軍的基本戰鬥教練不止長年未檢討修改過,早已流於形式,訓練效果不佳。當別國的部隊在學習如何利用快速瞄準鏡進行移動間戰鬥、在各種不同環境的作戰方式時,台灣的士兵還在學習使用傳統的準星瞄準,背誦過時的口訣,雙方的差距不只是在硬體裝備,更在看不見的訓練與心態。近來在立委的質詢下,陸軍終於允諾要在近期內檢討基本戰鬥教練,但是這其實需要就軟硬體等方面進行長遠規劃,並對未來台灣的作戰環境進行詳細研究,廣泛討論後擬定可行的新型單兵基本戰鬥教練,但目前並未見到陸軍有這方面的積極動作。

 

台灣陸軍長期以來心態保守,改革緩慢,甚至在某些層面已經開始輸給對岸的中國解放軍了。如近來的「可恃戰力專案」,重新對戰鬥部隊進行編制改革,將過去的聯兵旅觀念,進一步擴展到聯兵營。除了混編原有的戰車營與機步營,未來的聯兵營還將編入反裝甲飛彈、野戰防空飛彈、迫擊炮、狙擊班等,並且將海空軍與無人機、武裝攻擊直升機部隊的聯絡官,都納入聯兵營的作戰參謀中,希望可以增強聯兵營的火力打擊、資訊情報與陸空作戰協調能力。這其實是師法美軍的旅級戰鬥隊編制,但其實也是要追上中國解放軍最新採用的合成營編制。雖然就目前可以得知的公開資訊,中國解放軍嘗試這種合成營的實驗,遇到了不少的難題,但中國解放軍願意仿效先進國家進行改革,甚至還走在台灣之前,就已說明了中國解放軍的強烈企圖心。

 

聯兵旅最大的問題是後勤

 

目前這個「可恃戰力專案」最被詬病批評的是,在整編以後將會實質裁撤五個機步營與一個戰車營,接近三千名的兵力,被認為是募兵不足下的權宜之計。但是持平來說,在「以火力取代人力」的發展方向下,釋出更多的人力來填補未來相繼要成立的新型部隊,這也是無可厚非之舉。問題的關鍵在於,過去聯兵旅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將會更複雜,因為同一個單位裡的裝備變的更多,而且聯合作訓練將會扮演更吃重的角色,資訊化與自動化的作業能力也需要全面提升,這都是美軍在進行改革以後總結的經驗,但偏偏這都是目前陸軍最弱、也是最不受關注的部份。「可恃戰力專案」若想成功說服國人,這樣的改革不是削足適履、掩飾募兵不足的辦法,那就要對過去聯兵旅時代所積累下來的問題,做全面徹底的檢討與改善,才能真正提升戰力。

 

陸軍層的問題顯而易見,也是部隊士氣不佳的真正原因。(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過去採用徵兵制,基層部隊訓練不易,義務役士兵多半無心於部隊事務,這是徵兵制最大的通病,也造成國軍得過且過的態度。但今日改採全募兵制,國軍不應該再以此為藉口,因循過去的習慣與制度。要買什麼樣的武器取決於希望建立什麼樣的部隊,而買什麼樣的武器又決定要進行什麼樣的訓練。有效的訓練與完整的計畫才是陸軍改革的當務之急,而不是購買指標性的大型武器,卻忽略整體的配套措施。即將來台灣的M1A2T主力戰車,國軍是否有辦法好好運用,未來想買的M109A6自走炮,是否能改善炮兵的能力,都還有待陸軍的妥善規劃。提出這些問題並非要否定陸軍的建軍努力與改革方案,而是想提醒陸軍,基層的問題顯而易見,也是部隊士氣不佳的真正原因。從這裡著手,面對這些弊病,才能真正為陸軍打造堅實的可恃戰力。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